将来,你想从事什么职业?从小到大,我们总会被问这样的问题。医生、教师、科学家……曾是很多孩子儿时理想的职业选择。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年轻人的就业心态正在不断转变:沉住气慢慢来、到基层到农村去;就业选择也越来越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公益事业……稳定,不再是很多年轻人最优先的考虑项。
近些年,还有不少年轻人自称“斜杠青年”。啥叫“斜杠青年”?原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单一职业,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例如,刘明,工程师/作家/教师,于是,“斜杆”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他们为何会选择这种工作方式?又是如何平衡主业和兼职工作的?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念念不忘,有的青年因兴趣给自己的职业加了条“斜杠”
“‘三希堂’原为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取自宋儒周敦颐提出的‘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农历鸡年大年初二,首都博物馆讲解员孙洁在“走进养心殿”展厅,迎来了自己新年的第一批观众。从2015年5月至今,几乎每一个周末,孙洁都是在博物馆展厅与文物和观众一起度过的。
然而,这其实并不是孙洁的本职工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她供职于世界自然基金会,主要负责气候变化与能源项目的推广运营。博物馆和基金会的双重身份给了孙洁多元化的生活,也让她成为朋友眼中活力满满的“斜杠青年”。
给自己的本职工作后面加一个“斜杠”,孙洁认为这完全是兴趣使然。早在十年前,还在读大学的她就乐此不疲地参观各种博物馆。“不是在博物馆,就是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她说。来到世界自然基金会工作后,孙洁仍然对博物馆事业念念不忘。从2012年开始,她陆续向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递交自己的简历。2014年,孙洁终于获得了首都博物馆的面试机会,通过一系列考核,顺利成为一名首博的讲解员。
去年12月,孙洁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考试,希望能在博物馆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毕业多年,踏入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是需要勇气的,但孙洁知道,只要心中热烈的火苗不灭,一切都值得尝试。
借助网络,“斜杠青年”有了更多机会、更多选择
刚刚辞职,目前正在寻找新工作的陈诗羽,也是一名典型的“斜杠青年”。2014年从山东大学毕业的她,在毕业前就手握好几个工作机会,其中还包括世界500强企业的职位。但最终,陈诗羽的选择令很多人惊讶——去英国养赛马。
“这是一个由迪拜酋长赞助的纯种马管理实习生项目,学习的也不仅仅是饲养马匹、挑选草料,还要学习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关费用都由对方承担。”陈诗羽说。这么高大上的项目是如何申请上的?“是在互联网上看到,然后抱着试试的想法就报名了。”
陈诗羽觉得,互联网在她择业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是她得以“斜杠”的基础条件。互联网让不同人群在信息的获取上更加便利、平衡,也让人能够看到和找到更多机会。
作为一名“斜杠青年”,除了完成项目,陈诗羽在英格兰也没闲着。热爱旅游的她,把兴趣变成了生意。“经过在英国一年的学习,认识了很多朋友,回国后,就做起了苏格兰的定制旅游服务项目。”
利用互联网,陈诗羽还是Airbnb房东、沙发客房东,通过共享自己的客厅,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既能增长见闻,还能赚点零花钱。
如今,像孙洁、陈诗羽这样的青年还有很多。在互联网知识社区“知乎”上,很多人不但在这里分享知识、见解,甚至开拓了自己的第二职业。有人开展线上读书讲座并收取门票,有人分享旅行经验,同样有很多人愿意付费获得这些知识。互联网,为年轻人提供了身披多个“斜杠”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