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四:说不尽的黑脸包公

发稿时间:2017-01-09 13:1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省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年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包公祠中《铡美案》蜡像。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说起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宋朝包拯“包青天”的故事始终出现在人们的印象中。近些年来,不论是人们口口相传,还是书籍、影视的出版和放映,包公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形象已经深深地植入了华夏儿女的骨髓里,随着血液静静地流淌。

  开封临近黄河,地势低洼,从古到今黄河不断地夺淮入海,这片土地下已经埋葬了几座城市。古老的开封历经了战乱和水患,如今屹立在中原大地上,曾经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立业,而如今,开封城辉煌依旧。在河南开封,考察组一行决定考察包公祠和开封府,了解在这片土地上有名的清官包拯的丰功伟绩,已经他对于运河两岸的人们思想文化的熏陶与影响。

  2016年5月22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成员在领队张秉政教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河南开封的包公祠与开封府,追寻这位在运河岸边成长起来的铁面无私“包青天”,揭开包拯大公无私家国情怀的神秘面纱。

  探寻包公祠

  “千百年来, 每当人们遇到腐败逆流弥漫政坛,忠贞之士遭受压抑, 广大民众溺于水火,正气不得伸,有冤无处诉的时候,便想到了这位敢说真话,敢斗邪恶,为民请命的清官,希望上天鉴临,惩治邪恶,驯致太平。包拯的影响已经在隋唐大运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了。”翻阅着包拯的生平资料,张秉政教授意味深长的说,考察组对这次考察充满了期待。

  汽车行驶在开封的街道上,穿大街过小巷,在包公祠门前停了下来。在门外的石碑上,考察组了解到,包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而恢复重建的。史书记载,开封包公祠始建于金、元,经明、清等朝代,?历代修葺,已有近千年历史。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1984年,开封市在包公湖上重建了包公祠。

  进入宏伟气魄的包公祠大门,考察组便看到了对面的包公湖,视野开阔,让人心旷神怡。“包公祠由主展区、园容景区和功能服务区三部分组成。主展区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门、二门等,陈列包公铜像、铜铡及包公断案蜡像、包公史料典籍、《开封府题名记碑》、碑文等。园容风景区内有假山、瀑布、石雕等。”跟随着讲解人员的讲解,考察组参观考察了这座为纪念包公的祠堂。

  进入包公祠大殿后,中央有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蟒袍玉带,端坐靠背椅上,劲正如松,威严端庄。包公坐像两旁陈列着历史文物,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盏、木俑和普通砚台等。山墙上镶嵌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分为体恤民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清正廉明四个主题,壁画边缘有龙凤图案,展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

  大殿外有一尊香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香炉上焚香祈愿,“我们来自河南洛阳,因为丈夫从事行政工作,当然要学习包公的清正廉洁的精神,顺便烧香也祈求家人平平安安。”

  来自河南洛阳的王女士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和丈夫儿子一家三口来开封除了参观包公祠还要参观开封府,“学习包拯体恤民情、清正廉明的精神对于我工作是有很多的帮助的,也让我警醒。”说着,一家三口笑了起来。

  考察组漫步进入二殿,二殿内有包公石刻像拓片一幅,线条清晰生动传神,逼真地再现了包公的风姿。更令人感动的是包公留下的一则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的家训充分地体现了包公清心寡欲、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和嫉恶如仇、憎恨贪官的无私精神,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党在今天倡导家风正,党风必正,社会风气必正是正确的。”在参观中,张秉政教授感慨说。

  在观看二殿中央竖立一座《开封府题名记》石碑,为北宋遗物,上面刻有北宋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惟有包公名下出现了一条深深的指痕。“这是人们因敬爱包公,观赏碑刻时指指点点,天长日久而磨出来的指痕,是包公受人们尊敬的实证。”讲解员说道,连元代诗人王恽赋诗称赞:“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在东西配殿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包公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和优美传说,如“包公掷砚”、“陈州放粮”,“怒打銮驾”等。东配殿那三口威风凛凛的铡刀,让考察组想到了影视剧中的包拯的三把御赐的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上扎皇亲国戚,中铡贪官逆臣,下铡平民百姓,显示了包公除暴安良的雄威。

  殿中的群体塑像“包公铡赵王”是包公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精神的形象体现,看了真是大快人心。特别是东殿的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毕现、栩栩如生。

  参观考察完包公祠后,考察组感慨良多。“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民造福,为国家造福,也可以为己谋利,为己掘墓。”张秉政教授说,而近些年一些党员干部纷纷倒在权力和金钱的“石榴裙”下,在权钱交易中丧失自我、锒铛入狱,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警示每一个共产党员吗?难道非要等到失去人身自由的时候才会想起什么是人生最宝贵的吗?答案可想而知的。

  “每年的十月份是游客最多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开封菊花展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蜂拥而至开封,各个旅游景点也是人头攒动,不亚于逢年过节的阵势,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的喜爱和对包拯的敬仰。”在包公祠管理处,考察组成员了解到近几年人们对清廉文化的重视和尊敬,也显然受当前的廉政风暴的影响。

  

  开封府中的“龙头”“虎头”“狗头”闸刀。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溯源开封府

  离开包公祠,考察组便到了开封府,这里是开封的府衙,也是包拯为官的办公场所。史料记载,北宋开封府共有183任府尹,尤以包公打座南衙而驰名中外。重建的开封府,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应,同碧波荡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衬,形成了东府西祠、楼阁碧水的秀美景观。

  开封府与包公祠在建筑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开封府依照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修建,保留了了宋代的建筑风格。以府门、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辅以天庆观、明礼院、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楼宇,根据陈展内容的不同,大体分府衙文化区、包拯传说文化区、道教文化区、刑狱文化区、教育科举文化区、游艺文化区、休闲文化区等。

  进入开封府内,树立在正厅院里的巨石,就是“戒石铭”。其南面镌刻“公生明”,提醒官员只有公正,一心为公,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清正廉明;其北面的“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告诫官员们要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绕过戒石铭,便是开封府的正厅,是北宋开封府长官发布政令,处理政务以及府衙举行重大活动,公开审理要案的地方。大堂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大堂前就是大家熟知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令人望而生畏。

  明礼院坐落在开封府的东北角,是开封府的科举教育文化区。院内的建筑是“拱奎楼”,它的一层大厅是北宋科举时的解试考场。

  开封府校场的主题建筑“英武楼”是开封府的演武迎宾场所和宋朝科举时武举考试的场所。开封府的西南角是刑狱文化区,也称“府司西狱”。?设有狱神庙、囚车、狱神皋陶,并形象地展现了宋代刑罚的一些场面。

  “考察过包公祠和开封府后感慨良多,公生廉,廉生威。包拯为后世为官之道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行政执法不能依赖清官政治。老百姓盼清官,要清官,百姓的‘清官情结’今天体现如此强烈,值得深思。张秉政教授说道。

  据了解,中国民间关于包拯故事的颇为丰富,在通俗文学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包拯去世后,包拯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合同文字记》和《三现身包龙图断冤》是最早的宋人创作的包拯断案故事。

  而历史书籍也记载了许多关于包拯的故事及事迹,《龙图公案》、《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明清小说中记录了大篇幅的包公故事,而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公戏的流行,从南到北,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戏曲种类。

  “一代清官包拯、于谦、海瑞的故事热映荧屏,久演不衰;沧海桑田,千年后的今天,人民公仆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的事迹震撼人心,激荡灵魂。可以说,无论时空如何转变,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洁永远是人民的期盼。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经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熠熠生辉。”考察结束后,行走在回程的路途中,考察组人员陷入深深的思考。

  回头望去,包公祠与开封府依然屹立在开封的这片大地上,汴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依然生机勃勃,这里的人们因为有这样一位清正廉洁的“包青天”而更加的钟灵鼎秀,人杰地灵。(实习记者 李华锡)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一:探寻古韵悠扬的运河名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揭开柳孜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三:找寻古色古香的临涣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四:走进“卞水咽喉”宿州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五:闵子祠中话“忠孝”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六:探秘泗县地面的“活运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七:探寻泗县霸王城与释迦寺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八:钟馗、虞姬与灵璧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九:名扬天下的“灵璧奇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探源灵璧花石纲与垓下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一:探寻萧县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三: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四:找寻商丘运河人文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五:拜谒阏伯庙与木兰祠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六:走进中原康百万庄园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七: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八: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九:走进新郑“祭祖大典”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十:淮河流域的“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一:东方芭蕾“花鼓灯”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二:新郑博物馆与嵩阳书院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三:山陕甘会馆与延庆观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