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三:山陕甘会馆与延庆观

发稿时间:2017-01-05 17:5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省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年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山陕甘会馆大殿上的“木雕”工艺。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从明末起,黄河水患从未间断,而在黄河下游的东京汴梁城开封也多次受黄河水的光顾,直到清初,开封城仍是废墟一片。到乾隆年间,开封日渐繁华,南来北往的客商纷至沓来。开封的繁荣也少不了大运河的功劳,因此,运河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少的文化遗产。

  与开封运河有着密切关联的就属开封的山陕甘会馆与延庆观。2016年5月21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一行来到河南开封,在这里,考察组一连数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考察。考察组先后来到山陕甘会馆与延庆观,对“中原三绝”文化和开封“城摞城”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考究。

  山陕甘会馆与“中原三绝”

  在位于开封市中心偏北,坐落在明代中山王徐达后裔的府第旧址上,起初是山陕两省的富商为扩大经营,保护自身利益筹结同乡会,后又加入甘肃籍商人,遂名“山陕甘会馆”。这里不仅是商人的集散地,更是以砖、石、木雕艺术的“三绝”誉冠中原,是河南省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行走在前往开封山陕甘会馆的路上,领队张秉政教授就满怀喜悦,告诉团队成员此次考察的对象不仅仅是明清商人的商道文化,中原三绝也是此次考察的重点。

  车子在开封的宋都御街停了下来,经司机师傅指引,考察组程成员穿过一条小街,在街道的二分之一处看到了山陕甘会馆的庐山真面目。仅仅是大门照壁的砖雕就已经让张秉政教授跃跃欲试了。

  开封山陕甘会馆的照壁为一字形,位于会馆中轴线的最南端,临街建设,沿街东西走向,并用青砖磨砖对缝而成。会馆照壁璧芯的造型正是古人对“天圆地方”说的具体反映。壁体之上是砖饰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图等,题材多样、技法精湛。砖饰以上为庑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

  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等级最高形式。庑殿又称四阿顶或五脊殿。正脊为绿色高浮雕荷花脊,两端均置龙形大吻,龙口大开,咬住正脊,它既有较强防水功能,也是正脊上主要的装饰构件。看着门外的文字介绍,考察组已经入了神,仅仅是大门外的装饰就已经让队员们有所震撼。

  穿过甬道经过钟鼓楼和戏台,考察组走进了会馆的灵魂建筑——大殿,大殿内正中央供奉着关帝,在大殿中,不时有游客前来祭拜关羽。

  “我们来自洛阳,因为家里世代是经商为主,今天特地来这里参观参观,也拜一下关帝老爷,好保佑我们财源滚滚,事事顺心。”王先生拜过关帝像后和考察组成员交谈起来,在他所去过的商人会馆中,开封的山陕甘会馆是很大的,也是最具有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仅仅这里的“砖雕、木雕、石雕已经让他叹为观止了,他边说边用手机拍摄着屋檐上的砖雕。

  据了解,大殿是会馆的主体建筑,也是雕刻装饰最集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地方。大殿屋顶正脊为镂空的龙凤牡丹,正脊中间置狮驮宝瓶,檐角置走兽狮、吼、马、羊、鱼。垂脊置仙人,两边置龙形大吻。大殿檐下雕刻有七层木雕,题材丰富,是最为精彩的地方。

  “没想到只是大殿的砖石木雕这么精彩,可想而知当时的会馆的档次是何等的高级雅致,来到这里真是开眼界了。”张秉政教授参观完大殿后情不自禁的说道。

  考察组了解到,大殿中的砖石木雕只是沧海一粟,在整个会馆的雕塑就有上百处,会馆的砖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零星还散见于其他墙体上。

  “山陕甘会馆每座建筑物的木构件上,特别是大殿和厢房檐下的桁、枋、雀替、挡板、垂柱等,几乎遍布木雕装饰。采取的雕刻手法有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悬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工作人员介绍说,在人的视点与雕刻面的关系上,创造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艺术形式,广泛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起位升降、线条流畅、光影处理等造成的视点错觉,达到了非常巧妙的艺术效果。

  会馆的木雕题材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与三国相关的故事有“古城会”、“长坂坡前救阿斗”、“刘备访庞统”等,这些故事画面,构图精练,刀法简约。生动地把关羽、张飞、刘备、赵云、庞统各自的身份、性格、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并重点突出了“义”、“勇”、“求贤”的主题。

  “真为几百年前的能工巧匠们点赞,这么宏大细致的工程也是当时商人文化繁荣的象征,中原‘三绝’因物构图,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建筑物浑然一体,代表了中原建筑物的精华,真的在历史中闪闪发光啊。”张秉政教授边看边赞。

  山陕甘会馆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商人中供奉的“义”文化的象征关公,还是精美绝伦的中原“三绝”,都让这座汴河水流过的土地绽放灿烂与辉煌。

延庆观玉皇阁升顶后现状。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延庆观与开封“城摞城”

  在大运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信仰文化也可谓称得上是丰富多彩。除佛教在中原大地比较盛行外,作为中国的本土教派,道教以在我国扎根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光,影响范围之大,受众人数之多而闻名。

  在距离开封府不远处,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包公湖东北部的延庆观便是如此。“它是为了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喆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的道观,与北京的白云观、四川的常道观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一边行走在延庆观内,领队张秉政教授一边给队员们讲解着延庆观的历史,一边让队员们留心脚下奇特的“城摞城”景观。

  延庆观中的主体建筑就是玉皇阁,玉皇阁下层为正方形,四四方方,四平八稳。外部为四坡檐顶,在檐脊上方还雕有标志等级制度的五个走兽,分别是:龙、凤、狮、马、鱼。雕刻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它一方面是五行的象征,金木水火土,另外也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体现。

  开封城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洪水浇灌与灭顶,过去的地层都深埋在今天的地层之下。根据考古资料可知,元代的地层在今天地层之下的三五米处。由此,玉皇阁的底座本来也是深陷地面数米的。

  为了保护文物、防止浅层地下水对古建筑的继续侵蚀,数年前相关部门整体抬升了玉皇阁。“今天我们看到的玉皇阁已经是距离元代地面向上“拔高”数米的玉皇阁了。”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玉皇阁后方的大殿内,有图示和沙盘模型,系统的介绍了关于道教的知识。进入地下宫殿,踏着八卦阵图,考察组看到了国内第一例砖混结构国保文物玉皇阁的整体顶升过程,领略国保文物玉皇阁从地下到地上的历史变迁。队员们也走马观花似的“通过”了一趟,见识了实施玉皇阁提升工程时出土的若干器物,譬如坩埚、瓦罐和耳杯。

  而玉皇阁升顶,就更加证实了开封市一座“城摞城”的城市。工作人员介绍说,玉皇阁最早建于一座高台之上,人们来到阁前都需仰望。但是开封历史上屡遭水患,多次被淹,导致玉皇阁经历了近800年的风吹雨打后,从高台之上逐渐深埋于地下3米多的泥土之中。

  ?“1984年,开封市组织人员把玉皇阁从淤泥中挖了出来,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距地面3米多深的大坑。而且延庆观位于包公湖东北部,二者相距只有200米左右,落差为1.2-1.5米,湖水也对玉皇阁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不停地向这个大坑中渗透,当时每天光积水都有40吨左右。”工作人员介绍说,虽然渗进来的湖水被及时抽出,但玉皇阁的墙体上还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裂缝,整个阁体已开始向东北倾斜。

  2008年11月21日玉皇阁顶升工程开工,历时1年多,于2010年1月18日玉皇阁重新跃出地平面。玉皇阁顶升后,其原来的基座依然被保留,工作人员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与原基座持平的地下展厅,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玉皇阁的“前世今生”。

  考察中,考察组重点考察了开封的“城摞城”现象。据了解,城摞城指的是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观。资料记载,历经20年考古发掘,我国考古学家在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这都是由于历代黄河泛滥所造成的。

  除最底层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术手段所限未能发现外,其余5座城池均已相继发现和初步探明。至此,“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个一直流传在开封民间的神秘传说,终于被考古证实。

  考古资料表明,发现的5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数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

  “两种都堪称世界奇迹的景观同时出现在一座城市。在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流经的上百座大中小城市里,像开封这样与黄河关系如此密切的城市恐怕并不多见。”张秉政教授感叹说。

  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作为一代雄城的北宋东京城(故址)逐渐完全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然而,也正因为黄河的泥沙“大被”,东京城等才得以免遭更多的兵火风沙摧残而较完整地保存给今人一份丰厚文化遗产。每念及此,不少专家学者常常感叹:毁也黄河,功也黄河。

  世事犹如头顶的浮云,看客聚来也得离去。品味着是金庸先生的、也曾是世人的杨过,遐想着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交合,在场院内一群女士的优美太极剑与太极拳术表演中,考察组离开了历史风沙刮过却独自留存下来的延庆观。(实习记者 李华锡)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一:探寻古韵悠扬的运河名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揭开柳孜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三:找寻古色古香的临涣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四:走进“卞水咽喉”宿州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五:闵子祠中话“忠孝”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六:探秘泗县地面的“活运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七:探寻泗县霸王城与释迦寺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八:钟馗、虞姬与灵璧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九:名扬天下的“灵璧奇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探源灵璧花石纲与垓下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一:探寻萧县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三: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四:找寻商丘运河人文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五:拜谒阏伯庙与木兰祠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六:走进中原康百万庄园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七: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八: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九:走进新郑“祭祖大典”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十:淮河流域的“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一:东方芭蕾“花鼓灯” 

  行走隋唐大运河纪实二十二:新郑博物馆与嵩阳书院

责任编辑:王龙龙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