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育关注:“双创”,他们为什么“能”

发稿时间:2016-10-03 10:42:3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31个省(区、市)2110所高校、直接参与学生545808人、提交的项目作品118804个”,截至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启幕之际,参赛大学生数已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最高的省份参赛比例达到6%),直接参与学生与提交的项目数量分别是首次大赛的3.3倍、2.7倍,更有5个省份报名项目数超过1万。

  自3月份第二届大赛启动以来,众多高校蓄势待发,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变革等方式为各自“种子选手”蓄积力量,于无形中努力打造着“永不落幕”的比赛。

  回顾经典,意犹未尽。展望和期待第二届大赛将带给我们震撼之时,亦需向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决胜出的金、银奖项目致敬。正是有了 “前人”的探索积淀,后来者方能居上并奋勇向前。

  有情怀也有理性地做事

  创业团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刺绣”项目

  “历史悠久的白族刺绣以其独特的技法、丰富多彩的纹样图案历来受学术界高度重视。然而,全国刺绣市场销售额80%为苏绣、12%为湘绣,云南少数民族刺绣比例却不足5%。”刘玺作为“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族刺绣——“采薇民绣”项目负责人,缓缓地道出项目的缘起。

  2015年,刘玺在深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原本极具白族刺绣特色服饰的地域,只有村里零星的几位老人还依旧穿着白族传统服装,也只有村里的老人才懂得古老的白族刺绣针法。

  回到学校,“让这一历史悠久的白族刺绣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的想法始终在刘玺脑中盘旋。于是,她与同学合伙成立了昆明后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进一步整合绣娘资源,建立云南少数民族绣娘库,创办刺绣传习所。此外还聘请楚雄、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公司技术总监,收集遗失在民间的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图纹集,逐步建立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图纹库。

  初创时,与120名少数民族绣娘签约后,刘玺就开始让绣娘做带有刺绣的手镯、挂饰等物品。但当时刚上线的网上销售平台缺乏客源,产品销量差,刘玺就与团队成员一起尝试各种办法,连续一周都睡在办公室。

  但刘玺始终坚持“靠情怀做事,但不贩卖情怀”的信念,终将云南民族刺绣跨界到互联网平台上,颠覆了云南民族刺绣家庭生产、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开创了一条“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校(产品研发中心)+公司(销售平台)+绣娘(产品生产)”的现代化民族刺绣产业链。

  目前,该项目产品已由日常消费品向工艺品方向迈进。并计划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通过文化艺术品众筹、在线拍卖、国际文化交流等形式逐步将产品销往东南亚和欧美国家,把云南“绣”到全世界。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创业导师功不可没

  创业团队:对外经贸大学,“掘金三板”项目

  “掘金三板”旨在为新三板投资者、研究者及从业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数据查询、研究资讯订阅、互动交流社区、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股权众筹等服务。

  2015年3月,对“新三板”领域关注已久的张智斐将在三板市场创业的想法告诉了研究生导师宋国良,“‘掘金三板’涉及互联网金融前沿领域,新三板市场也是刚兴起的市场热点,是个全新课题。”于是在导师引荐下,他与“第一财经”主持人陈达一拍即合,随即联合创立了“掘金三板”。

  “他选择创业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宋国良积极地扮演“引荐人”角色,为“掘金三板”提供人脉资源,还推荐许多优秀学生到公司实习。

  “创业伊始,我们对于在三板市场上做什么还是存在迷惑的,如果不是宋老师建议,我们到现在可能也仅是一个互联网交流社区而已。”张智斐回忆,当团队第一次将商业计划书呈现给指导老师时,受到了颇多质疑。为此,学校还特意安排优秀师资为“掘金三板”项目团队修改计划书,提供专业指导和细致梳理,提炼出项目精华。

  在去年成功完成2次融资至今,该项目又新增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平台业务,这也使张智斐更有信心地再次计划第三次近1.5个亿的融资方案。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