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仲呈祥:艺术要像阳光一样哺育年轻人

发稿时间:2016-08-16 18:37:00 来源: 中国艺术教育协会 中国青年网

 

   仲呈祥,1946年生于沪,长于蜀,求学立业于北京。现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当代文学散论》《艺苑问道》《审美之旅》等学术专著20余部,提出了文化功能的“氛围说、宝塔喻、引领论”和“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等文化建设理论主张。

  818日,仲呈祥将作为“首届全国美育论坛”特邀嘉宾,与现场来宾畅聊艺术发展之路!

  仲呈祥说:我曾经归纳过自己从事文艺工作近半个世纪的经验,就是“文化化人,艺术养心,重在引领,贵在自觉”这16个字。在引领社会风尚、造就良好文化氛围、提升民族精神力量方面,艺术教育始终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说教

  近些年,艺术一度悬置了应有的教育功能,出现了一种倾向,即只讲群众喜不喜欢、高不高兴、欢迎不欢迎,忘掉了教育引导群众;只讲收视率、只讲票房、只讲码洋,忘记了提高民族的素养。政府现在强调艺术教育问题,既是一种艺术观念上的纠偏,也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举措。大力发展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对内说教、对外推销我们的信仰,而是为了对内满足人们进行艺术鉴赏乃至艺术创作的需求,寓教于乐地推动个人乃至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清楚中华民族文化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21世纪新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艺术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经历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历了文化的剧烈变迁,我们发现,社会文化氛围的总体营造,人民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民族精神格局的全面调整,乃至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走向均衡和深入,更加迫切需要加强和拓展艺术教育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过,“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这实质上就离不开艺术教育。

  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这是绝佳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借着这个机遇进一步发展艺术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审视关于艺术创作与鉴赏的现实问题。学术研究要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实践密切配合,一起开创中国当代艺术繁荣的美好局面。比如,我们常常谈到艺术创作要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同时也要关注到吸引力与感染力,即所谓观赏性的问题。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不仅是艺术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现实艺术创作的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属创作美学范畴,观赏性属接受美学范畴。接受美学范畴的问题不能推给创作美学范畴去解决,观赏性问题不能单一地推给创作者去解决,而是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受众素质,一方面要努力净化鉴赏环境。

  对观赏性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作品,而是受众,是受众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如果总是制造媚俗的热点去诱引受众,炮制大量的低级趣味作品,如果允许这种文化氛围继续存在,观赏性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要相信,任何精神生产在生产自身的同时,也在生产自己的欣赏对象。再美的音乐,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也是没有用的。就像在维也纳,从小孩到老人的音乐素质都很高。新年音乐会并没有什么翻新,都是经典音乐,但是经久不衰。音乐也因之成为了那个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才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不可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氛围。风尚是育人的,氛围是养心的。普及艺术教育,是艺术发展、文化繁荣的题中要义。普及艺术教育,能够为人民的文化生活构建美好的风尚,能够为民族的文化生态营造和谐的氛围,以体现中国当代社会的文明水准,改变当下文化生态环境令人忧虑的现实状况。所谓的精英和大众都是人民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是不可分的。面对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二分的现状,必须尽力弥合它们之间的鸿沟,必须注意这两个教育领域的互相配合,同时,两者都要致力于帮助人们赢得艺术自信,从而树立文化自信,都要讲大道,存大德,以道引人,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牢记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牢记“把满足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牢记“着意于久远”的战略眼光,这在推进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尤其重要。

  我特别想强调的就是,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体,艺术创作应当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文艺源于人民,服务人民,表现人民,最后创造者也是人民。重视人民的喜欢、高兴、欢迎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拿人民喜不喜欢、高不高兴、欢不欢迎作为衡量一部作品的唯一标准,那就失之片面。喜欢、欢迎、高兴是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全面的标准。全面的标准,是既要受到人民的欢迎,又要能够教育引导人民。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少听到“教育”这两个字,但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告诉我们,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要教育引导人民,这才是全面的。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精辟地指出,“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适应与引领的关系,是辩证思维的必然结论。

  毋庸讳言,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娱乐讲得太多了。娱乐是需要的,但过度娱乐、娱乐至死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那种物欲横流的思潮,那种因彰显主体意识引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那种对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造就了人性的片面发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有这些,都要靠文化、艺术、教育,尤其是哲学引领来加以匡正。艺术的最高目标、最佳境界是审美,审美的最佳状态是超功利,是造就个体的审美人格——因为当人类面对物质欲望的膨胀、面对工具理性的泛滥、面对技术市场主义的袭来时,审美人格是匡正每一位个体的思维走向、令每一位个体更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

  高校要给人才全面发展“补好课”

  我历来认为,高等院校是民族思维的先锋阵地;高等艺术院校,是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普及艺术教育,各级各类的学校都是重要的、基础的阵地,高等院校更重任在肩,理应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的后端环节,在艺术教育经历了长期无序化发展的今天,尤其要担负为人才全面发展“补好课”的重要职责。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才能够去表现美和创造美。一个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民族理应推动本民族顶尖的艺术家带着他们顶尖的艺术作品,走进高等院校去适应青年人的需求,提高青年人的素养,既服务于他们又教育引导他们。同时要做的,也是更重要的,高等院校要做好艺术类基础课程的建设,要成系列、有特色,要常设常新;要支持学生艺术活动、学生艺术团体的建设,要给年轻人提供发展艺术兴趣的平台。艺术教育一定要从“课外”回归到“课内”。如果这些努力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它们的良好影响将不只是属于高等院校的,而且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

  其他社会组织,在普及艺术教育方面也要当仁不让。比如,各级电视台。像我们国家电视台最近播出的《父母爱情》、《原乡》、《大河儿女》,普通人、平凡事中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这些作品在引领当代青年把个人的爱情、理想、信仰、追求融进国家的责任、时代的担当方面,可以很好地带动青年人的精神成长。这样的作品应当多制作多播出,一定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是最高标准。要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艺术要像阳光一样哺育年轻人

  艺术节的这种运作模式,非常有助于营造全社会良好的艺术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素养,值得推广。当然,也不能盲目地大面积铺开,不能重“量”不重“质”,还是要尽量高质化、系统化和常态化。同时,也要大力拓展社区艺术活动的渠道,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欣赏艺术,让老百姓亲身参与到艺术中去,最终让艺术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让“德智体美劳”中的“美”真正融入人们的血液、渗透进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便是“人生艺术化”的最佳境界。

  艺术活动尤其要如同阳光一样哺育年轻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公民观,驱散他们心灵中形形色色或强或弱、或多或少的“精神雾霾”,引导年轻人把个人的“梦”汇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开展各种艺术活动,切忌“形式大于内容”。要引导和培养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审美人格,必须“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品质为上”。与各种门类的艺术创作一样,艺术活动的规律也需要好好研究。要践行习总书记的指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选自《中国艺术报》,作者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