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专题活动 >> 2019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 >> 案例推荐区 >> 正文

开创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体系——基于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发稿时间:2019-11-19 13:5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互联网时代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如何拓宽育人渠道,如何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化解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冲击,充分发挥网络主旋律的引导作用,实现线上、线下网络思政课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联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研,分析得出当前高职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网络生活状态的网络意识表现和网络行为表象等,就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逐步形成了“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机制,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将思政课的内容传授到学生心中,内化为学生实践的方向和准则。

  一、互联网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现状

  1.互联网时代加深了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复杂性

  互联网加深了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思想复杂化、理想虚拟化、精神空虚化和理性隐藏化”。网上内容鱼龙混杂,令人目不暇接,信息真伪并存。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学生接受和取得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课下学生通过接触网上的信息往往冲击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认知,这就容易造成将网络的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一些信息的正确真伪还缺乏有效的判断和辨别。

  2.互联网时代增强了学生对网络生活的依赖性

  由于互联网络具有隐匿性,学生乐于借助空间、论坛等各种方式、平台,搜索信息、发表个人观点。通过匿名的方式发表观点、阐述看法,表达自己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同时也把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网络上倾诉和求助,充分说明,学生对网络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依赖性。

  3.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讲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因为知识的丰富、阅历的积累、可靠的信息来源,掌握着许多被教育对象不能掌握的信息,通过面对面传授解惑,教师成为学生信息接收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使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威信和绝对的信息获得优势已经受到挑战。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学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学生接受教育的传统习惯,弱化了教师和课堂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

  二、开创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体系探索路径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学生的信息需求变化,重视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建成“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机制,增强学生在教育网络载体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拓展具有主导权和聚集效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效果。

  1.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各教研室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周末大讲堂”等网络资源,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围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知识体系向方法体系转变的思路开展集体备课,设计专题化教学方案,开展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按照“备理论”“备热点”“备方法”,遵循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特点,组织好课堂教学,将教材知识理论有计划、分专题地进入课堂,根植于大学生思想深处,提升思政课上课质量。

  (1)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线索制定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方案,以专题化的内容为基本形式,开展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度讲授。引领学生形成对教材体系的整体概念。课堂教学成绩占总成绩70%

  (2)发挥教师研究专长,重点围绕专题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讲授各教学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包括平时成绩30%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40%)

  2.网络教学:以微政E德社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为学习平台(该平台现有6大模块,分别为理论热点、文化传承、知行合一、在线学习、社团部落、网上实践基地)将所有教学资源全部上传至网络平台,建成全方位的网上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全覆盖。

  (1)建立“微课程”视频库,把教材逻辑体系转化为“微课程”教学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既能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又能满足学生线上自学需要的网络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规范、约束、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完成思治课知识性学习与考核。

  (2)每学期根据课程内容定期向平台导入思政课课堂学习辅助教材资源和在线讨论空间,充分依靠网络平台开设课堂互动和课后答疑功能。

  (3)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和教学名师开展网络教学和现场讲座,开通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教学工作直播平台,使学生不出校门实时通过平台共享名师资源。

  (4)建立网上“时政热点”专版,根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教师设计讨论专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师生网上互动、点评等方式来驾驭引领学生的学习,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5)扩充网络平台资源,增加经典著作节选(马列及其它经典作家)、相关学术专著节选(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节选等电子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6)实施网络考试,分课堂互动、单元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四个板块,各占25%计入网络学习总成绩。课堂互动贯穿学习全过程,单元作业和单元测验依据教学专题进度依次考核,突出过程性。期末考试在全部专题学习完成后进行,考核有效参与度等。

  (7)依托学校教学质量网的信息反馈,教师在学生网络学习、考试、讨论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课程总结。

  网络学习成绩占总成绩30%左右。

  3.实践教学,以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依托

  (1)社会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为1个学分。

  (2)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课题的拟定和实践成绩的评定工作。

  (3)实践教学的开展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等部门密切配合具体实施,结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灵活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4)学生社会实践选题围绕思政课的课堂实践转换内容中选择,其成果形式可以多样。

  (5)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学课时计入教学工作量。

  三、育人成效

  依托学校“敬业乐群”的校训文化、校园景观文化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活动,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将传统思政教育资源、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开发转换为网络可视文化资源,实现了“互联网教学资源”成果转化。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落地落实,厚实学生的精神内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过程中,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着社会的变化,接触到国计民生的现状,逐渐培养起了最真实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机制的实践探索,实现了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全覆盖效果,达到教师讲授内容形式多样、学生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师生互动体验成效显著。通过微政E德社区平台,借助学生参与的大数据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通过网络空间研判,并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网络宣传的主平台。构建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立体化网络思政互动空间,思政课教书育人得到了全面展现。涌现出一批优秀教师和学生,一位教师获得学校教书育人楷模称号、一位教师获得人民网公开课首届“新时代网红思政课”称号、两位教师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分获首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一等奖、第二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二等奖。“形势与政策课”获批省级在线精品课程立项,发表课程论文多篇,实现了教学带动科研,科研支撑教学的运行机制。

责任编辑:李华锡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