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莱芜战役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学院商务管理系党总支以莱芜战役红色历史为背景,制作并推出《莱芜战役中的中国共产党》微视频,视频播出后深受师生和社会好评,被评为市委组织部十大优秀党课之一,成为学院师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教材。
一、聚焦“莱芜战役中的中国共产党”,小切口,大主题
做好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灌输思想的过程,而是解放思想丰富思想的过程。善于挖掘身边各种有效教育资源并积极利用,能够使思政教育工作接地气聚人气,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莱芜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著名的莱芜战役,给了这片土地别样的红色情怀和依旧影响着当下的革命精神。莱芜战役的伟大胜利首先是党中央毛主席英明决策的结果,其次是华东区的各级党组织动员宣传民众,大打人民战争的结果,再次,也是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为信仰而战,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英勇战斗的结果。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没有地方党组织的组织宣传发动,没有广大共产党员的牺牲,就没有莱芜战役的胜利。
《莱芜战役中的中国共产党》微视频正是紧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主题,层层推进,深入浅出,从具体战役中来表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从具体事情中讲述大道理,得出科学论断。坚持立意高远,做到逻辑严密,从而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二、讲身边的故事,党的理论宣传学习接地气聚人气
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除了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理论知识,还要讲好身边故事。从身边故事讲起,把身边故事讲好,就是采取以点带面形式讲国家故事。如何讲好身边故事,进而讲好中国的故事,并把二者有机融合,是思政工作者的重要修炼之一,它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党的理论学习宣传要走进群众,不仅靠其科学性和严密性,也需要用群众的语言,用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从群众周边的事情讲起,提高理论的温度。莱芜红色资源丰富,解放战争中的莱芜战役,百战经典,可谓是家喻户晓。再现莱芜战役真实场景的小说《红日》、电影《南征北战》更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莱芜战役中的中国共产党》就近取材,让广大师生倍感亲切,能够引发大家的深入思考和强烈共鸣,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大家对党的领导的信心和决心。对比使教育效果更深刻,视频首先对中国共产党核心人物和国民党核心人物的指挥做出了对比。党中央毛主席善于听取下级意见,鼓励下级前线指挥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做出决策部署。而国民党蒋介石越权甚至替代指挥。领导指挥的作风和出发点不一样,结局就不一样,这就让大家更深切地感受到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
三、对话交流见深度,务求形式喜闻乐见
一位教育家曾说:“每一个干练的教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事教学,犹如琴师从事操琴一样。他和缓地触动人类思想感情上的琴弦,刺激之,安慰之,兴奋之,鼓励之。”这样的要求和境界,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理论课教师来讲显得尤为需要和迫切。鉴于此,让党课、思政课在保持其思想厚度和理论高度的同时,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使其多一些“艺术范儿”,方能使党课、思政课更加可心、贴心和暖心,有滋有味,易于接受。常规党课一般是一人台上讲、众人台下听的模式,互动性不足,引导性不足,效果往往不能达到最佳状态。
此次制作《莱芜战役中的中国共产党》党课微视频,借鉴了电视台对话栏目的形式。四名党员随意坐着相互交流,将宏大主题寓于轻松地谈话中,互动效果好。“我军是如何取得这场伟大的胜利的呢”、“毛主席好像还有几封电报”、“莱芜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拿小推车推出来的”“莱芜战役的胜利的一个很关键的神秘人物是谁”……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精心设计,在嘉宾的相互提问和准确作答中,引发了观众对问题的思考,得出“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发扬莱芜战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结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然达到了教育目的。同时,这种新形式也体现了了党内平等协商、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微视频在对话交流中适时穿插有关莱芜战役经典电影片段,穿插党的性质和党的奋斗目标的字幕提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交融,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进一步增强了党课的艺术效果。
总之,微视频《莱芜战役中的中国共产党》使高深的党课浅显易懂,走进了师生心田,穿越历史现实 传承革命精神,宏大的莱芜战役成为加强党的教育的思想宝库,成为“爱党爱军、依靠人民、机智顽强、敢打必胜”的莱芜战役精神的生动写照,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