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专题活动 >> 2019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 >> 案例推荐区 >> 正文

利用微信公众号,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课话语有效转换

发稿时间:2019-11-19 13:2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化,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已无法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在这种背景下,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于2017年9月开始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微信公众号“课堂派”创新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了有效地解决了高职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面临教学内容有效供给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难度加大等问题,成功实现了对高职思政课教学话语媒介的转换、话语内容的转换、话语方式的转换、话语空间的转换,使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话语沟通交流更通畅,实现话语的有效传递,把思政课上成学生真心喜欢的课程。

  一、背景

  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沟通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交流的话语长度在变得越来越短,微小化的传播方式成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大众化,人们进入了“微时代”。进入“微时代”,信息的传播呈现出海量化与碎片化、短小精炼与图文并茂、声效兼具与冲击震撼等特点,这是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给高职思政课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内容有效供给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和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难度加大等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当前高职思政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不能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久而久之对思想政治宣传产生逆反和抵抗心理,因而,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的抬头率的参与率较低。灌输的方式是一种独白式,它单方面地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动性,凸显了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姿态,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发言权。尽管一些灌输式很有必要,但还是要更多地采用双向对话的方式。高职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他们更青睐于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活跃的教学课堂。

  要突破高职思政课教学面临的这种困境,需要推动高职思政课在教学中进行话语体系转换。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把高职思政课上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的课程。

  二、把微信公众号“课堂派”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

  1、根据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速、内容短小精悍的特点,我们从2017年9月开始,将新媒体工具运用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好新媒介工具和思政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功能,使课堂教学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课堂派”是一个无需下载和安装APP、师生只需在微信公众号“课堂派”中注册就可以免费使用。

  2、搭建两个有效平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

  建立平台一:制作和展示每周时事点评。具体操作流程是:在每次思政课上课的15分钟里,由学生展示对前一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的点评。具体做法是:以一个18周教学周的72人教学班为例,首先是由学生在“课堂派”中进行自由分组,可以将72人分14个组(每个组大约5-6人左右);其次是编辑制作时事。各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编辑制作一条前一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事件,并对事件进行点评,完成之后将内容汇总给组织制作成PPT,每组负责制作一次的一周时事点评和播报;接着是当周负责展示的小组派出组员到讲台上展示播报小组的成果;然后通过“课堂派”随机抽取班级2名学生对展示播报的小组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整个环节不超过15分钟。这个环节既锻炼了学生获取海量性和碎片化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心系国家、胸怀天下”的精神,更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平台二:项目化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在每周的课堂教学前,教师将本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分解成两个碎片,将这些碎片化的内容以问题的形成做成项目,以轮流的方式提前一次课布置给两个小组去做。在下次的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授到该内容时,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小组制作的项目。小组代表展示完之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对展示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比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第三节的“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这一内容为例,教师提前一个半月的时间将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随机抽取正确对待恋爱的其中一个观点,小组将该观点以故事情节的形式拍成一段微视频。待教师讲到该部分内容时,各个小组到讲台上播放讲述制作的微视频。其实,制作和展示微视频的过程,本身就是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搭建这样两个有效的平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三、转化课堂话语内容,变抽象、枯燥的内容为生动、有趣

  高职思政课课所使用的教材其内容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需要将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在“课堂派”的支撑下,对课堂话语内容进行转化。

  以“概论”课(2018年版)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为例,进行话语内容的转换。

  第一步:重构教材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把教材内容重构为四个部分的内容,即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取得的成就、制约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因素、建设美丽中国的举措。

  第二步:基于课堂派的话语内容设计。首先是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通过两张雾霾的图片导入,并设问“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什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以抢答的形式让学生朗读打油诗《沁园春.雾霾》,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互动选择题“建设美丽中国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其次是讲授新课。在这一环节,通过导入新课为讲授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关系奠定基础,接着安排学生展示小组制作的“建设美丽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制约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因素”这两个部分内容的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展示的成果,之后教师讲授建设美丽中国的举措;最后是学生发表课堂学习体会。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围绕本节课的讲授内容谈感触最深的、有趣的、要吐槽的内容,以及不懂的地方或者想要了解的内容,学生回答的内容实时显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第三步:布置作业。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布置学生撰写本节课的读书笔记作业,字数和体裁不限,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产出”变成一种能力。

  利用“课堂派”对思政课话语内容的转换,摆脱了教材的政治话语、文件话语,突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个体话语和生活话语,使高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达到真懂、真信、真用。

  四、转换话语空间,进行师生有效互动

  由于高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生源比较复杂、理论基础薄弱等特点,使得思政课课堂教学更需要互动。

  利用“课堂派”进行话语空间的转换,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成全方位的,同时将大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全程评价。

  下面仍以“概论”课(2018年版)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为例,就一次的教学进行话语空间的转换。

  第一步是上传和编辑课件。教师将制作好的PPT课件上传到课堂派的“课堂互动”区,上传之后即进行互动编辑,把上课需要进行的投票、抢答、提问的内容编辑好。第二步是全员互动。上课过程中,教师开启课堂派的弹幕功能,学生可以就教师的讲课内容进行实时的“多对一”和“多对多”线上互动对话;同时在讲授到相关内容时向学生手机推送问题、投票或抢答,精准的教学内容既实现了全员互动,实现了教师对课堂的高效管理。第三步是话题互动。在距离下课大约还剩20分钟时,教师通过“课堂派”向学生推送话题,话题既可以是具体的现实问题,比如“请请你描绘你心中的美丽中国的样子”;也可以就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的话题。学生个人作答的时间为8分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7分钟,最后在课堂派中用“随机提问”的按钮点击抽取小组代表到讲台分享小组的观点和个人的观点。

  通过借助课堂派新媒介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实现了师生之间点与点、面对面和点对面的空间互动,对大学生课堂的考勤、互动、作业和考试管理纳入了全程监测,对大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分数更公正和客观。

  五、教学思考与努力方向

  通过利用“课堂派”开展思政课教学,极大地使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和活泼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发表观点的积极性,避免“满堂灌”式教学教师讲得“辛苦”而学生却听得“难受”的状况。

  当然,不管运用哪种新媒介工具,它们都只是课堂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一个媒介。学生能否认真听课、是否喜欢听课,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是否下了功夫、花了心思,是否能利用新媒介工具更好地控制课堂节奏,与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良好的互动。当然,新媒介工具只是一个授课的手段,企图通过运用新媒介工具对课程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现实的。如果教师的授课很无趣,就算运用了新媒介工具,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有高度、在教学内容上有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有温度、在教学效果上有力度,及时就大学生关注或者关心的热点话语内容进行话语交流,使思政课的理论内容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把思政课上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责任编辑:崔宁宁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