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思政教育如何赋能技能人才培养

发稿时间:2025-02-22 12:33: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为我们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高职院校应以更高的站位、更科学的策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关键作用,赋能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政治性。高职院校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关键作用,必须主动提升思政引领力,并将其融入育人各环节,增强院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时刻对标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党的各项建设中,凝聚全体师生的思想共识,让政治引领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鲜明底色。二是贯穿政治标准。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培养高素质德技并修人才的全过程,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施,从课堂讲授到实践锻炼,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学生日常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应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同步提高。三是坚持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立德树人理念深度融入教育各环节,引导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与有序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入剖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确保各环节精准发力,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育人体系。一是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重大方针政策及时融入课堂教学,讲清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道理、学理、哲理,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二是拓展实践育人大平台。探索实施项目化、个性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企业实习等活动,特别注意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积累技能经验并提高思想认识。三是打造网络育人新高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育人体系,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文明素养、行为习惯等教育,将互联网打造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坚实阵地。

  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性。在知识迭代加速、技术革新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整合多方资源,构建高效的信息交互机制,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实时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靶向性与前瞻性。一是打破校际资源壁垒。加强不同规模和层次院校之间思政课程的交流互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注重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共同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二是加强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建立健全企业需求定期调研机制,深入了解企业在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及时将这些需求嵌入教学内容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定制化课程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企业急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理论素养。三是搭建校社合作的资源平台。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学校和社区协同联动新模式,整合学校、社区和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研学营地,实现课程资源、图书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反哺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作者冉富匀系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