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水火箭”蕴含科学教育大启示
发稿时间:2024-09-10 10:34: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中国少年的火箭太燃了”“为航天埋下了一颗种子”……近日,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和科技爱好者汇聚北京亦庄,参加暑期科普活动“水火箭科学日”表演赛,成功发射多枚“自制火箭”,吸引众多网友线上观看直播。92岁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辰也出现在现场,为“火箭少年”颁奖。
前来参加表演赛的代表队伍,有自制水火箭和自学固体燃料火箭的中小学生,还有从事水火箭教学十余年的实验研究员、师范大专院校的航模队成员等;既有来自北京等大城市的师生,也有来自中西部农村地区的青少年。这些“自制火箭”,有的用废弃塑料瓶制作,有的箭体上涂装了非遗剪纸作品,也有降落伞上印有少数民族特色花纹,还有喷射淀粉的水晶胆气动火箭……造型、材质各异。
“水火箭”为什么这么火?“水火箭”是一个利用质量比和气压作用而设计的实验。科技含量高、取材便捷、制作可繁可简,又能寓教于乐,是它备受欢迎的原因。正因为操作性强且低成本,“水火箭”作为跨学科教学项目,备受一线教师的青睐,还被写进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小的“水火箭”承载着独特的科普价值。从了解“水火箭”的发射原理到全流程动手制作“水火箭”,再到发射“水火箭”,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和认识火箭以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还能在制作过程中,探索如何把科学、工程、技术、创意融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沉浸式的科技体验与全流程的动手实操,在学生心中种下“科技梦”“航天梦”。
当下,旨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科学教育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但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科学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尤其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和师资不足,实验室设备、实验耗材和教学工具更新难、更新慢。这些因素都影响了科学教育的开展。
在具体的教学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复杂实验做不好,抽象实验不好做,危险实验不敢做”等问题,影响科学教育的实效。“水火箭”项目在线上线下的火爆,无疑给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启示。那就是各地要善于因地制宜,善于利用类似“水火箭”这类操作性强且低成本的科学制作实验,打破资源限制。
打破科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限制,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的数字化资源。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同样能为科学教育赋能。当前,资源数字化已经成为科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仅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拥有海量资源,在短视频等社会化平台上,也有很多科学家、科学教师持续生产各类优质科普内容。创作者们通过声音的演绎或直接的影像呈现,将那些原本晦涩、枯燥的知识内容,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转化和传播,让抽象的科学“接地气”、高冷的知识更好玩,也取得了不错的科普效果。
总而言之,虽然各地在开展科学教育时存在资源、条件等方方面面的差异,但并非只有城市地区才能开展好科学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挖掘、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开发出自身的优势,也可以培养出热爱科学的孩子。就像那些造型、材质各异的“水火箭”,只要“动力强劲”,都能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