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校长如何有效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发稿时间:2024-09-04 10:44: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与保障,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工作积极性、身体健康与家庭和谐,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乃至成长发展等带来深远影响。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也是保障本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深入了解本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1

  关注教师工作超负荷问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过重的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过于繁重的工作,容易使教师失去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学校的管理与教师的负担息息相关,良好的管理模式能有效地从源头上杜绝教师承担过重的工作任务,把时间还给教师。

  一是科学规划教师工作任务。校长应依据当地的教师减负清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并优化本校的教师工作减负方案,明确减负的阶段性目标、实施步骤、各项工作负责人等,有效规避管理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弊端,如避免层层加码、减少不必要的文案工作、防止过度记录等,坚决剔除与教育教学无关的附加任务,并对教师的非教学职责进行严格清理和规范化管理。二是健全教师减负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体系。将教师减负成效作为衡量学校领导干部综合绩效的重要指标,确保减负措施透明化,主动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教师工作负担数据,确保减负措施的有效实施和落地。三是建立多元化教师评价标准。摒弃单一以学业成绩为导向的教师评价模式,减轻因不合理评价给教师带来的额外压力。

  此外,校长还可以通过实施灵活的工作时间制度与休息补偿机制来为教师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如在确保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实行教师弹性工作制。针对必要的加班情况,建立相应的假期兑换或调休制度,赋予教师更大的休假时间选择权,以促进其身心健康的恢复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2

  关注教师人际关系紧张问题,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

  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社交焦虑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二。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同事之间的互动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问题与矛盾,帮助教师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专业成长和优化家校合作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是创造更多机会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例如,在年级内部实施扁平化管理,让教师们在更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创新教师工作模式,引入团队教学、协作备课等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定期开展教师交流分享会,不仅有助于教师获得积极反馈,提升教学水平,还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紧密的教师团队。二是完善家校沟通机制,确保教师与家长间信息的双向畅通。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定期组织家委会会议,确保家校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三是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利用教师节等特殊节日举办教师表彰大会、教师故事展、师生互动活动等,鼓励家长和学生参与教师节筹备工作,增进对教师工作的理解。通过肯定教师的劳动价值,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家长和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更加理解和认可教师的工作。

  3

  关注教师责任泛化问题,进一步明晰教师的工作界限

  责任的无限扩大带来的无形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三。家长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过高,就会不自觉地放大教师工作中的失误或过失,一些本应是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承担的责任也容易归咎于学校和教师。为了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需精细化管理和规划教师的工作职责。

  一是详细界定教师岗位职责和工作量。根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学校实际情况,详细界定不同类型教师承担的任务及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教学、教研、德育、管理等多个方面,确保每位教师对工作任务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家庭与学校的责任界限,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详细解释各自的责任范围,引导家长形成对教师职责的合理期待。二是维护教师合理权责。学校应制定一套完善的危机预防与应对机制,包括危机类型、应对流程、责任人等。建立实时的舆情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危机,减少教师面临的工作风险。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迅速明确教师的职责范围,对于无端的指责和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予以澄清和回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并通过有效的心理安抚和情感支持,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支持。三是积极为教师提供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平台,包括参加各类培训、进修学习以及参与教育竞赛、评优的机会等,快速提升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定期开展评优活动,激励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4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支持措施匮乏问题,为教师树立心理“防护墙”

  缺乏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爱和保护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直接因素。一些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容易忽视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许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对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不足。一些关注到自身心理健康变化的教师,往往也缺少获取专业指导和帮助的途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学校要采取一系列专业化的措施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管理。将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入职资格的关键要素之一,对新教师在正式入职前开展必要的心理评估,防止心理素质不符合教师职业标准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定期组织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及时掌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个人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教师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动态变化,确保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初见端倪时迅速识别并采取相应措施。二是开通心理咨询与援助渠道。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优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服务。学校还可购买员工帮助计划(EAP)服务,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三是提供心理健康培训。邀请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心理健康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帮助教师学习并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技巧、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情绪疏解和压力管理,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助力教师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心理保障。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