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突围的力量
发稿时间:2024-07-11 10:11: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在重庆,长江蜿蜒600多公里,这里山地丘陵面积占比高达98%,有着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身的显著特征。
在这里,乡村就是最大的现实;在这里,乡村教育具有鲜明的样本意义。
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乡村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独特价值取向又是什么?
在巴山渝水间,记者探寻到了答案。
懂学生:小学教师培养应面向全人发展
2013年重庆启动全科教师培养前,时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的江净帆做了一项国内外小学乡村教育的调研,她发现,发达国家在完成城镇化后,稳定下来的乡村教育呈现出一些显著特征:小班化、包班教学、全人启蒙教育。
毕业至今近30年一直从事小学教师培养,江净帆发现小学期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学科思维水平,正处于快速形成发展阶段,应该接受全面完整的学科教学,才能释放出可持续、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过度提前学科教学,过度追求分数和应试,将会扼杀学生的天性。
站在更宏观层面,过去大学培养小学教师存在过度分科,难以适应大量村小和教学点“微型化”“小班化”发展所面临的配齐各科专任教师难的实际情况。
重庆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第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全”。
重庆师范大学要求,全科生达到“五能五会”“十项全能”,即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导、能思会研,以及听、说、读、写、算、弹、唱、跳、画、教。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研制的首个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GSP”能力标准,即通识能力(G)、学科能力(S)、专业能力(P),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建设了儿童舞蹈、儿童教玩具开发、儿童数理逻辑思维发展、儿童心理健康、书法、民乐、轮滑、数字化教育资源等28个特色工作室。
接收全科定向生的校长普遍感受是,全科教师教什么都行,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
但重庆并不单纯地一味追求“全”,而是有区分、有弹性的“全”。
承担全科生培养的5所市属师范院校虽然都以大文大理为方向,构建了主教兼教的培养模式,但却有所区分,有的是“2+N”模式,即语文、数学加一门特色学科;有的是“1+2+N”模式,即语文(或数学)加一门主科加一门特色学科;有的是“多主多辅”模式,即多门主科加多门特色学科。
不难发现,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源于不同区县不同的教育特点和城乡发展的不同阶段,努力在过度分科和过度全面之间选择一个动态平衡。
这种为了解决乡村教育特殊问题而不得已出台的对策,恰恰与当前提倡的“五育”并举不谋而合。
懂地方:职前职后贯通精准培养
2013年11月,重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全科系主任路晨第一次被邀请参加“UGIS”(高校、政府、教研研修机构、中小学)校地联盟会议,共同探讨全科生如何培养。
这次她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以前,大学不知道区县需求,得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区县就像“长”在大学里。以前,学生实习都是四处“瞎”联系;现在,区县建立了师范生实习基地,食宿、交通、导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有些区县还给补助。
为了培养好自己的教师,区县走进了大学;为了学生“适销对路”,大学也来到了区县。大学纷纷与区县共建教师教育试验区,双方互派干部挂职,大学、小学教师互进课堂,大学、教委、学校联合申报课题。
重庆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第二个鲜明特征就是“精”。
精准布点——承担全科生培养的5所市属师范高校,分布于重庆的三个方位:渝西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目的就是为了师范大学在区县“家门口”培养全科生。
精准定策——在“市来市去”“县来县去”之间,重庆选择了“市来县去”,即面向全市招生,定向到县区。这样既保证了政策的公平性,又兼顾了生源的开放性。
精准链接——重庆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杨冰介绍,在构建“UGIS”联盟中,重庆在“UGS”(高校、政府、中小学)中特意加了一个“I”,即教研研修机构。重庆在市县两级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或者教师进修学校,协助教委具体精准推动全科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发挥“架桥开路、穿针引线”作用。
精准机制——承担全科定向生的区县全部建立了师范生实习基地系统制度,严格遴选优质基地校,根据表现优劣动态调整基地名单;实习中,为每名小学全科教师配备基地一线名优导师,让师范生结伴成长、拔节成长;配齐配优住宿、交通等,解决实习后顾之忧。
在重庆,全科教师培养实现了全过程精准协同。
懂乡村:培育有乡村特质的师范生
在长江师范学院副校长冉隆锋眼里,教育情怀这个说起来有些虚的东西正是一所师范院校的最高追求。长师,把培养乡村教育情怀变成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努力孕育全科生的乡村特质。
行走在长师校园,处处感受到了这种“实”:
——构建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课程体系。
——研制全科生、教师懂乡村教育的评价指南,用电子档案袋收集记录学生和教师的乡土知识、乡村情怀和乡村教育能力。
——根据乡村教育特点在教学中加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心理健康等特色教学模块,引导学生学做临时家长。
——开展“读、进、讲”活动,“读”乡村教育电影和乡村教育名家著作;“进”乡村小学,投身乡村儿童课业辅导、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志愿服务;“讲”乡村教育故事,乡村名师进课堂讲体会。
不单单是长师,懂乡村、有情怀,成为重庆几所培养全科生高校的共识。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构建了乡村教育情怀养成的系列做法,如建设乡村教育情怀教学案例3000余个,在课程菜单中单列乡村教育情怀序列,每年提供“我眼中的乡村”等50项活动菜单;打造“五个一”特色品牌活动,即参与一次留守儿童关爱、亲历一次乡村教育调查、撰写一篇乡村教育叙事、参加一次我身边的榜样主题绘画、演绎一次我理想中的教育。
重庆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第三个鲜明特征就是“土”。
11年间,一批批“土味儿足”“爱乡村”的全科教师来到重庆星罗棋布的村小,像一盏盏明灯温暖了学生、照亮了村小、激活了乡村。
变化正在乡村发生——
全科生成为重庆乡村的“新乡贤”,村里有红白事,主家邀请他们坐在上位;春节快到了,村民会邀请他们写上几副对联……
变化正在师范教育领域发生——
全科教育已经走出了全科定向生范畴,几所高校都在深入研究全科生培养的经验,逐步吸收进非全科的师范生培养中。首届全国小学全科教师发展论坛、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纷纷在重庆举办和落地。
重庆全科教师培养走向了全国。
数据显示,过去11年,重庆全科生招生计划从633个增长到1580个,近几年因为农村生源变化和教师队伍结构,人数回落到700名左右。
全科教师未来如何?其实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乡村教育未来如何?
的确,面对着城市的“快”,乡村总显得“慢”。仔细想来,有时“慢”反而是一种优势。
看尽城市的繁华与精致,回到乡村不见得是所有人的选择。但经历过百态的人们,似乎都憧憬一种乡村式的方向:返璞归真。
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面对着“全人发展”理念,区县城区学校也开始反思自身教育的弊端,探索起“五育”并举新方向,对乡村全科教师求贤若渴。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最大变量。对于乡村教育,意义更大。
全科教师,无疑是一个有力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