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1158万背后的就业关切

发稿时间:2023-03-08 08:3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樊未晨 张渺 见习记者 杨洁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一次创下新高,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每年全国两会,大学生就业都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的热门话题。今年亦然。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企业“招工难”和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

  如今,就业市场上既有新生力量,也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对于职场新生力量“00后”来说,他们的择业自主意识更强、职业选择更加多元。而针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从业人员,应依法加强相关的权益保护。

  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切实解决这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关切,成了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要高质量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施卫东分析 ,现状是:一是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新高,二是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而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现象并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求稳趋势在增加,部分毕业生过度向往“体制内”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业普工难招,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招聘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地区差异也较为明显。

  说起“招人难”和“求职难”的“结构性矛盾”,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德州恒丰集团高级技师王晓菲深有体会。

  “对于我们这种一线制造业工厂,人才缺口一直存在。特别是这几年,越来越不好招人。一方面是因为纺织专业在大学里越来越冷门,年轻人更喜欢新兴的、前沿的专业;另一方面,工厂高温高湿等客观条件依然存在,确实相比‘坐办公室’的岗位要艰苦一些,一些纺织专业的学生也会选择考研、考公,或转到别的行业就业。”王晓菲说。

  针对现阶段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在会前做了专门调研,他认为首先要科学研判就业难成因,抓住主要矛盾。

  刘林指出,当前不少观点把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归结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节,所培养毕业生眼高手低、就业观不正、求安求稳等等,认为这些是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因。刘林认为:“这种分析不无道理,现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确实有部分高校人才培养和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这是老问题了,但不是今年就业难的主因。”

  “我认为今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疫情经济社会复苏尚处于过程中,现阶段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换句话说,现在主要‘难’在岗位供给端,而不是高校和学生身上。”刘林表示,用人单位的岗位挖潜空间已不如从前,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所谓的挖潜是什么?过去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扩大二学位招生、扩大研究生招生、扩大高职招生等。但是,随着几年扩招之后,高校由扩招带来的办学条件紧张等问题也显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高校扩招缓解就业压力的空间已经不大了。”刘林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认为,三年的疫情对就业形势有很大的影响,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目前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正是民营企业。

  “今年如果世界经济恢复得好,下半年的就业形势会好起来,如果今年世界经济恢复缓慢的话,就业也会受到影响。”钟章队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00后”进入职场,新特点涌现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近年来,“00后整顿职场”“大学毕业生5年存款5000元”等话题时常成为网络热点,究其刷屏背后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一代年轻人在求职观念上的转变。

  “00后整顿职场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表明他们正在努力寻求适应当前职场环境的方法,并确保他们的工作能够满足个人需求。”全国政协委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说。

  在学校里接触到的00后学生给郑亚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彰显个性、坚持原则,同样踏实努力,在择业上的自主意识更强、职业选择更加多元、更加关注就业体验和价值体现。因此,所谓的‘00后整顿职场现象’恰恰是提醒了雇主,需要在满足年轻员工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潜力和能力,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

  郑亚莉认为,00后毕业生身处于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的时代,个人选择的空间得到了保障;而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使得各个行业领域的分工愈发地专业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带动了越来越多新兴产业的涌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职业、新工种,不断拓宽着就业领域,这也是保障青年能够多元就业的基础。

  “概括地说,00后学生现在普遍有一种‘就业不将就’的心态,毕业生就业意愿有降低趋势。”施卫东说。

  施卫东分析,毕业生在工作地域、薪酬待遇、行业前景、专业对口等方面期望值依然很高,不愿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此外,部分毕业生群体观望意愿增强。在后疫情时期,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倾向到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或升学、选择暂缓就业,部分发展前景良好的民企、私企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青睐。

  不仅如此,施卫东观察到,非本地生源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工作地点周边生活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和交通便利等条件,成为选择工作单位的趋势和重要因素。

  “比如说,如果企业厂址附近不能提供一定的生活便利和休闲娱乐条件,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决策。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毕业生生活学习环境、就读高校城市的发展以及00后毕业生追求向好向上舒适的工作环境密不可分。”施卫东说。

  如今,网络上对于大学生求职的新举动时常报以一种“猎奇”的心态进行传播,对此,刘林认为,要积极引导舆论理性看待就业难问题,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现在有一些片面观点和话题炒作,不仅可能会对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产生影响,而且对高校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贬低性评价进一步加剧了广大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焦虑、降低了有需求单位的招聘积极性,反而不利于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刘林说。

  让大学生们“就好业”,需多方合力

  如何才能让大学生“就了业”“就好业”,不少代表委员表示,破解“就业难”,需要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形成合力。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解决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刘林说,以2022年为例,全国1.62亿经营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从总体上讲,需求规模完全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当前矛盾主要集中在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接精准度不够。

  “去年底今年初的疫情造成高校就业工作和企业招聘工作比往年启动晚,因此当前的就业数据不好看,随着疫情全面转段和经济不断调整复苏,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需求也在回升中,求职、招聘活跃度也在不断增加。”刘林说。

  如今,不断涌现的“灵活就业”人群中也有不少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表示,应当考虑将季节性用工、兼职、实习等非标准劳动关系,在劳动法或劳动基准法框架下分别作出针对性规定,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

  “要探索制定适用于新业态从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推动新业态从业人员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将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方便新业态从业人员就业地参加社会保险。”许玲建议。

  大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郑亚莉认为,大学生们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拥有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一技之长,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实际需求,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此外,要打好求职的主动仗。在她看来:“求职的‘求’是主动寻找的含义,在政府和学校搭建的就业平台之外,要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可以通过人才市场、网络求职等多种方式获取职业咨询,通过岗位体验、顶岗实习等熟悉职场,做好求职准备工作。”

  今年新学期开学后,施卫东发现,同学们的就业特点与前几年相比有一些新变化。“一是江苏省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南通及周边地区企事业用人单位需求旺盛,经济提振信心效应明显;二是毕业生们就业择业的主动性比往年有所增强,开展就业实践起步更早,对企业单位优质岗位的认知更科学。”

  施卫东还想对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朋友们说:“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在后疫情时代,切勿‘躺平’。”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