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大学4年考证近20张,就是“不虚度时光”?

发稿时间:2022-06-13 08:5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大学生与其随波逐流、闷头准备考证,不如先抬起头看看前路、问问内心,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

  教师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近20个资格证书,是河北一名大四毕业生小蓉(化名)的考证“成绩单”。据红星新闻报道,大学四年,她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考证上,还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参加到考证中来。对她来说,考证既是为了不虚度大学时光,同时也希望这些证书能为自己找到理想的工作加码。

学生在考证过程中刷过的各类试题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考证成为不少年轻人对抗焦虑、获得“就业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埋头考证的努力背后,是“多多益善”“技多不压身”的普遍心态。

  只是,这种“有备无患”的考证思路,到底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多大裨益,又是否是大学生活的理想“打开方式”,则值得商榷。

  对大学生来说,考证本身并不是目标,而是服务于自身职业规划的手段。如果未来想从事教育行业,那么努力备考教师资格证就是很自然的选择;若是自己的职业志向在金融领域,提前备好证券从业资格证也是理性选择。

  但是,沉迷于通过考证来给自己铺好各种职业“后路”、甚至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考证上面的做法,则反映出两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一是很多学生缺乏对现实职业状况的了解,误以为凭各类证书就可以为求职增加重要砝码;二是在各类考证后,“后路”倒是留了很多,但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最想从事何种职业、步入哪一领域的“前路”却十分迷茫。

  在不同领域,用人单位对人才筛选的标准往往有所差异:有些对行业证书的看重度更高一些,有些则只将其视为“锦上添花”的成绩。而且,对很多行业来说,这些证书大多是加分型和门槛型的能力证明。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更多看的是综合实力,很少会“一证定高下”。

  因此,若是盲目跟风,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考证上,导致实习经历和实操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求职时反而会陷入被动。小蓉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临到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因为把太多时间用在考证上,大学期间错过了很多活动、实习,也错过了很多和别人接触的机会,留下了不少遗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了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纾解学生过度的考证焦虑,高校不妨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搭建学生与企业沟通的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发力。比如,除了为学生打通更多实习通道外,定期开展用人单位进校园交流活动、探索建立业界导师制度等,能够让学生对行业发展现状、用人单位需求、职业核心能力等有更加全面、真实的认知,盲目考证的迷思自然不攻自破。

  大学本来是学生自由地吸收知识、探索自我的黄金时期,日复一日地在各类备考中度过,不仅会让宝贵的大学时光无聊化、单调化,也推迟了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的探寻:我是谁?我的兴趣和特长在哪里?什么是我真正热爱的领域?

  如果说盲目考证是消极地准备“职业备选项”,那这种对关键问题的探寻才是更负责、更严肃地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优先项”进行主动选择。“不浪费每一分钟”的精神,应该被更多用在对“优先项”的确定和努力中。因为一旦确定了方向,自己的投入才会更加坚定、更为持久,所有的奋斗也会更加有的放矢。而且,所谓的热门“必考证书”总是在不断变化,若是执着于像“收集邮票”般集齐所有“必考证书”,只会分散精力,无法用心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很少有人能成为横跨多条人生“跑道”的“时间管理大师”。大学生与其随波逐流、闷头准备考证,不如先抬起头看看前路、问问内心,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做好职业规划和人生选择。如此,才算真正不虚度大学时光。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