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印度洋底综合观测潜标成功投放 西工大团队参与核心研发

发稿时间:2021-01-28 18:2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张懿萱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2021年新年伊始,正在执行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航次的“向阳红01”科考船传来捷报——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印度洋上成功布放洋底综合观测潜标,初步查明了沉积层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实现了海底浅层向壳幔深层的综合性探测,为探索印度洋海岭的地球深部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观测资料。

  记者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团队组织实施了本次科学考察。本次成功布放的洋底综合观测潜标,是由西工大航海学院“海洋声学信息感知”科技创新团队,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设计研发的。正在科考船上执行任务的李紫鹏和黄春龙,正是来自这个团队的师生。

  

  勘查现场。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西工大航海学院教师、博士后李紫鹏,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声学信息感知。博士期间,作为系统保障人员,他随远望七号出海进行远望七号船的首次海试。黄春龙则是西工大航海学院在读水声工程专业博士,师从杨坤德教授,先后四次参与大型海洋声学调查航次。

  “这枚由中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潜标,位于印度洋的山脊上。”李紫鹏介绍,为了覆盖全部水深,承载不同水深的压力并满足数据精度的要求,潜标上分别挂载了三种不同的水听器,以期获得高质量的监测数据。

  

  潜标出水。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据了解,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印度洋的探索和研究较少,随着我国科学家对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印度洋的探索逐渐提上日程。

  “欧美国家对于印度洋的研究起步较早,”李紫鹏老师说,“本次科学考察获取的科研数据,将为我国科学家开展印度洋海域的环境研究奠定基础。”

  扎实的专业知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良好的动手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出海科考队员,远比想象中要难。

  

  作业人员在雨中回收潜标。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海上风浪变化大,两位师生和其他队员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程度的晕船。赤道附近炎热,白天在烈日炎炎的甲板上作业,极易中暑和晒伤。不仅工作环境恶劣,突发状况更是险象环生。有时船员还需24小时轮流值班,观察海面异常。虽然困难重重,但队员们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专业技巧一一克服了困难。

  此次航程预计60天,队员们的农历新年也将在返程的旅途上度过。

  据了解,成立于2015年的西工大“海洋声学信息感知”科技创新团队,以马远良院士、蒋兴伟院士为团队顾问,杨坤德教授为团队负责人,形成了老中青年龄梯队合理、专业方向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近年来,依托“海洋声学信息感知”首批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在国家重大专项、预研重点项目、基础加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责任编辑:胡梦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