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活动现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宣烨 摄
中国青年网成都6月29日电(通讯员 何凌霄)“2016年3月9日,河南一大学生小郑在青岛跳楼自杀,原来从2015年起,小郑就开始接触各种网络贷款,总金额超过58万元,截至在案发前,他已经负债上百万。” 为给大家深入了解被骗大学生背后的隐情,快闪演讲志愿者在课间为台下数百人演讲时不忘发问,什么是校园贷?我们大学生,是否需要具备法律与经济方面的常识呢?讲解之余,还有志愿者手持宣传KT板以及分发宣传册。
6月25-26日,由招联金融主办,四川农业大学新青年通讯社协办开展的“金融安全知识‘三下乡 ’”的活动在四川农业大学广场主干道展开。本次活动既为加强公众金融安全知识宣传,同时也为提升公众识别非法金融广告的能力,考虑到学生(低净值人群)数量多,金融风险识别能力不高,容易受到“校园贷”、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法侵害,此次校园公益宣介活动旨在通过金融安全知识问答、计时朗读金融安全知识、金融安全知识问卷调查、快闪演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场景回放 半数大学生不知自己无意踏入金融误区
大一学生王艺钦表示,很远就看见广场上整齐地摆放着关于禁毒防艾的宣传板报,开始并不太想看,但过去看后竟发现,板报上不是单调的宣教内容,而是一些生动形象的宣传画,而宣传折页中的内容也是以漫画图文形式呈现出各种诈骗典例和防骗知识。
“同学你之前有以刷单为名义的人让你把手机验证码发给他吗?”“有的”“骗子最直接的就是盗取银行信息,继而盗取银行存款;其它就是各类注册信息,都可以获取。”旁听的同学不免慌张起来:“那我该怎么办?”“遭遇‘干扰信息’仔细甄别莫慌张,每个人手机上,可能都会出现过各种的干扰信息,大家要对各种‘运营商’、‘银行’等身份的手机短信,和来电进行认真甄别,冷静应对。”活动志愿者耐心的为学生一一讲解金融安全知识。
刚刚填完问卷的大二学生王圣是一个喜欢使用花呗借贷的人,在他看来花呗是最快捷便利的贷款管理工具,“我之前曾经看到有个一个交流群里弹出“扫码支付套现利器:0.31%+2元秒到账,有积分无风控,稳定安全无忧”,当时虽然急用钱但是还好没有就用支付宝扫码支付了。对此王圣表示,自己有时候不懂得要量入为出,“为避免自己有一天会因无力偿还而欠款而虚假交易、套现、炒信等,自己还是谨慎为好。”
让大家饭余也了解金融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曾宣烨 摄
讲解“支招”反诈骗 警醒作用不容小觑
正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不断向大学生群体渗透,身处象牙塔的学子们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大学生群体亦成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重要对象。一方面,各地高校陆续曝出一些学生被骗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另一方面,随着现在消费方式和手段等越来越便利,许多学生对消费信贷缺乏足够认知,导致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调查发现,金融安全存在各种缺陷,这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形成共识。其中“个人信息”和“网络贷款”是当前大学生最担心的问题,大二学生李静认为:“账号、资金被盗风险是金融安全最大缺陷,而这与自己此前不经意泄露的个人信息密不可分。”
志愿者手拿金融知识问卷向大学生讲解。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曾宣烨 摄
“网络贷款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正规的贷款金融机构在贷款没有发放之前是不会收取任何费用的。”虽然志愿者之前对借贷也不甚了解,但是经过学习已经能传达基本的防范知识,“我想通过贷款给妈妈买一部手机,但是我不太了解像我们这样在校学生哪些机构值得信任?”刘珊不解地问。志愿者们详细地解答了同学们的一系列问题,向大家普及了信用贷款的知识。
大学生自我风险控制之路漫漫 高校教师支招助力
根据参与情况,女生对活动的参与度明显大于男生,在校大学生中大二、大三学生更愿意参与问卷调查,经管类学生本身更关注互联网金融,因而参与度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经济学院大三学生李欣认为,想要避免风险,就要在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操作守则。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回避诈骗等不必要的陷阱,然而现在的大学生都不明白风险的出处,所以在无意中都在盲区中犯错。
对此,管理学院李闵老师支招:大学生是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金融消费应理性,只借该借的钱,把钱花对地方,才能保障个人信用和财产安全。有贷款需求应求助正规金融机构。如遇资金困难应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如遇到银行卡消费疑问,应及时到银行网点进行核实确认,不胡乱回复短信或拨打陌生人提供的电话。如遇到涉及“校园贷”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向学校反映或向警方报案。
在为同学们讲解知识后,志愿者张雨涵回顾自己从各种渠道学习金融安全知识的过程,也是感触颇丰。“如果不是今天的活动,我也不会好好地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诈骗形式”,参加活动的学生雷顺也对记者说:“金融知识的普及能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很希望防患于未然这条路能有更多的同学加入,提高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
(应受访者要求 王艺钦、王圣、等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