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长沙8月2日电(通讯员 龚彩红 何倩妮)“道有因有循,有革有化。因而循之,与道神之。革而化之,与时宜之”。面对传统乡村文化,能够做到深知其渊,与时俱进,是当代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最艰难的一点,而这对乡村教师杨敏来说却是一件已经坚持了快两年的事情。
为了探寻这位“传奇”教师,树达学院学社联支教队志愿者多次与这位乡村教师交流,揭开了她三年来的“公益”之密。
从接手乡村义工工作至今,她致力于推进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帮扶惠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子弟的学习。两年来她走访了几百户村民,建立了自己特有的管理模式。
寻梦,源于那份传承
“村里的舞龙队已经有75年没有正式演出了”,这是三年前杨敏第一次走访时,舞龙传人简老对她说的一句话。当时,杨敏看到这一现状,内心便萌发了传承乡村古老文化的念头。
杨敏说:“传承舞龙文化是每一位有乡情的村民都有的情结,也是我对乡土情结的眷恋和不舍,更是我一直以来找寻的梦想”。为此,她不顾家人反对,投身乡村义工。
义工和来访的小记者交流惠农村舞龙文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倩妮 摄
杨敏刚成为村社义工时,乡亲们大都对这个义工团体抱有质疑的看法,也不愿意参加她组织的一些活动。这让杨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苦恼,为了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她一户户走访,面对面解决乡亲们的实际问题,建立乡亲们对义工的信任。
走访时,杨敏从不耽误乡亲们的农活,看到乡亲们在地里,二话不说,抡起锄头就开始帮忙,粗活脏活从不嫌弃。
谈起杨敏,有老人对记者说:“小杨,真是勤快,每次来我家,二话不说就先帮我把家里水缸灌满,院子打扫干净。”和乡亲们接触多了,他们也更加理解杨敏,反对的声音渐渐消失。
这时杨敏开始“招兵买马”,联系村里以前喜爱舞龙的老人,请他们出山,传授经验。另一方面,她积极联系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让舞龙队能够有固定的演出,杨敏说:“只要经济来源稳定,乡亲们肯定不会放弃这一世代相传的古老文化”。
果然,知道有固定收入后,乡亲们积极性高涨,许多在外打工的乡民听到消息都开始主动联系杨敏。人马齐全后,其他事情自然水到渠成。经过杨敏的监督和舞龙队员的努力,舞龙队这两年多次参加村里镇上的各种活动,一洗多年的沉寂,在十里八乡享有盛誉,并夺得去年长沙县乡村舞龙比赛冠军!
杨敏的仁爱关怀、坚持不懈,打动了每一位村民。推动了舞龙这项古老文化的发展。让舞龙文化继续在惠农乡村传承的同时,也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