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文学随笔 >> 正文

我是中国青年

发稿时间:2018-06-19 16:3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926年3月18日一个平平淡淡的日子。京城内响起了枪声。在总统府前游行请愿的学生被枪杀。手无寸铁的学生,只有呐喊着口号,高举着标语。却终究抵不过荷枪实弹的士兵。一朵朵年轻之花终被鲜血染红,消逝在泥土与天空中。未曾盛开,便已过早凋谢。而这些血红的花中,便有鲁迅先生认识的几位青年。

  在那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切都缺乏了色彩。先生的心必然是荒凉的。他常说:“我绝不是一个应者云集,振臂一呼的英雄。”时代所带给先生的挫败感,常使先生的作品,带着低沉与嘲讽。然而青年们却挟着火的炙热,绿的生机,红的热情走进了先生的视线。他们让先生重新审视起时代的走向。他预感这个时代,这个非人间的人间终究会被热血的青年们所改造,成为快乐的乐园。先生写下这样一段话:“老的让着小的,遇到坑,便把老的埋平,让小的过去。”先生以一种近乎期待的爱,望着这些民族的春花,民族的未来,可老的终究没有让着小的。

  呼!枪声响起,一切的希望都建立在了废墟之上。当子弹从背部穿过,迸出的不是鲜血,而是熔岩。当棍棒从高处狠狠落下,凸起的不是青斑,而是高山。就这样,一个中国的弱女子——刘和珍,便在这人挤人拥中牺牲了。

  先生悲哀她,一个思想先进的进步青年,就这样消失在了培培黄土之中,最美的花在最美的年纪,黯然凋谢。无人记起,无人谈及!可先生却无法对她做任何非议的评论。“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懦弱的中年人胆怯的老年人不敢出头,倔强的青年人替他们出了头。

  时光跑了,抛弃了许多过往。刘和珍君的血痕也变得遥远而模糊。太平的街市依旧是或喜或泣。一切都趋于平静。然而,平静之下便可能是爆发。“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是的,刘和珍君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在她死后无数的像她一样的青年,重又踏上她的道路,她的征程。一次又一次被痛击被毁灭,被枪炮刺破血肉。无数年轻的血液终要汇成一个中国脉动的血管。充血它那强有力的心脏。死,刘和珍君不见了。生,刘和珍君出现了。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刘和珍君不孤单,只因那忧国忧民的青年与她相伴。

  我捧着90多年钱先生的愤懑与忧虑。在一个平静的夜,读着这些不平静的文字,泪水已充盈眼眶。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那是怎样的豪情,怎样的无畏,怎样的乐观,怎样的青年?他们步履维艰,却时刻前进。他们击垮受挫,却从未后退,这群青年艰难的走着,却是昂着头挂着笑,走在改造黑暗的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民族大道上。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我不会忘记曾有一位名叫刘和珍的青年,曾有那么些热血的青年。当我漫步在平和的街道。我不会忘记曾有那么多中国人为此而奋斗。我更不会忘记,国旗是用血染红的,那是无数个刘和珍所组成而染红的烈士的血。这些我都不会忘记。不仅是我,所有的中国人,所有的中华儿女也不会忘记!

  当国旗升起,国歌嘹亮。我望向头顶的太阳对自己说:“我是中国青年!”(文/安徽师范大学 邵士强)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