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有点像拍蚊子/有时候我一不小心/就按死了一只/有时候/我拼命地拍打/却怎么也打不到它/我觉得写诗/就是这样。”七岁的李雨融在回答“诗是什么”的问题时,这样说道。一个宏观而庞大的命题顿时明朗。
《孩子们的诗》诗集精选七十多首3-13岁小朋友的诗,配以二十多位知名插画家的精美插图,于今年8月编纂成册进行销售,短短几个月内,好评如潮,同时发人深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好诗人”
在当下碎片化阅读当道,流水线创作模式横行的快节奏时代,诗歌逐渐成为文学领域内的“冷门”,呈现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姿态。如此环境下,《孩子们的诗》仍得到易中天、郎朗等文化名人的高度认可。“我们应当把孩子们写出来的俏丽汉语存好。”著名导演、监制、作家贾樟柯说。
而社会大众的声音里,也可以听到“从上万首诗中脱颖而出,它们首先是好诗,其次才是孩子的诗。”这样高的赞赏。豆瓣用户NNMarkloo评论说“创造性和文字张力都令我震惊。更重要的是,其中没有任何刻意,自然、朴拙之类的词语也无法形容这些作品。我能做的只有张大嘴,吸进软人心腹的纯净。”诗集如何动人心弦,由此可见一斑。
“怀念自己小时候的想象力”
“孩子们的诗,我倒觉得和孩子们无关,和诗无关。那是纯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全不用力。”一位网友这样评价。
策划做不出,创意想不到,加班加点赶的设计仍免不了被退回,于是自暴自弃向旁人感慨灵感被榨干……这些仿佛已成为青年一代的通病。“我想念那个常常看天,和蝌蚪说话,为娃娃流泪的,曾经的小孩。”想象力缺失,是理性在人格上的加持,亦是教条在思维上的束缚。
“这是孩子送给麻木的大人们的礼物”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这是八岁的朱尔笔下的世界。“晚上/我打着手电筒散步/累了就拿它当拐杖/我拄着一束光”这是六岁的姜二嫚内心的感知。“孩子们的诗太美了,那些都是成年人写不出来的。”这是这本诗集的吸引力所在。
一边祝福着孩子“永远保持诗意”,一边叩问着自己“我小时候是不是个诗人呢?”孩子,是能够让整个社会停下脚步反思,窥探内心的力量。
社会积弊,人情冷暖,局势动荡,何为救赎?左不过鲁迅先生的那一声呐喊“救救孩子……”《孩子们的诗》所要体现的现实价值,正在于此。(文/李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