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文学随笔 >> 正文

为一千个太阳做祷告 ——读《灿烂千阳》有感

发稿时间:2017-11-06 15:3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总有人生活在炼狱的最底层,我看见一个个倔强的灵魂借由最卑微的光,企图抓住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生”的最边缘渴求着逃离束缚心神的牢。合上这本《灿烂千阳》,我想起了莎士比亚说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忍受命运的打击,还是索性与苦难为敌?那些曾在诗人笔下被喻为“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的喀布尔少女怎么样了?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一个不可饶恕的年代,充斥着暴力与苦难的阿富汗和塔利班。

  主人公玛丽雅姆从出生就被永久地扣上了“哈拉米”的身份(哈拉米,文中指私生子)。她被视为耻辱,在她父亲其他三个妻子眼中更是成了她们丈夫丑闻的最后一个污点。而“私生子的唯一罪行只不过是降临在了这个世间”,此后很多年这仍是玛丽雅姆无法释怀的一个心结。那年她三十岁,自己的丈夫在另外一个女人面前提起她是一个“哈拉米”,她心痛不已。在母亲自杀后,她就彻底地“什么也不是了”。我相信,玛丽雅姆会在无数个孤寂的夜晚想起和母亲住在泥屋时的点点滴滴,想起可怜女人一次又一次教她的“忍耐”。因为所谓的“忍耐”,女孩接受了父亲安排的婚姻,那个也曾妒忌在清真寺上自由翱翔的飞鸟的她,在十四岁花一样的年岁却要对一个四十多岁的鞋匠以“丈夫”相称。在婚礼上说出“我愿意”的时候玛丽雅姆怕是对自己天真信任着的父爱彻底绝望,她自己也没想到嫁人也才只是噩梦的开始。我实在无法想象她怎样面对丈夫的残暴却还要尽力去讨好这一切。

  直到遇见莱拉,一个抢走她丈夫的“小偷”,带她寻找逃离的希望。就这样,两个女人的命运纠缠在了阿富汗硝烟弥漫的年代。终于在最后的反击中,玛丽雅姆勇敢地举起铁锹砸向了这个老男人的头。在莱拉满怀希望地憧憬她们以后的生活时,玛丽雅姆却为了保全莱拉和她的孩子在最后选择了独自面对枪决的裁断。莱拉找到了儿时私定终身的挚爱,也是她第一个孩子的亲生父亲。多年后,她们再回到曾是战乱的家乡,选择去帮助苦难中的人。而随着岁月尘封住的,不止是玛丽雅姆悲惨的一生,还有三十多年来难以言尽的血泪和苦。玛丽雅姆选择在生的最后终于做回了自己,保护了所爱之人,如果一千个太阳也无法驱散背后的暗,我愿意做那第一千零一个太阳为你照亮生的希望。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若干年前,一位叫穆罕默德的诗人途经时用波斯文写下了对这座城的迷恋。诗中写到“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那如同灿烂太阳般的喀布尔少女,就像跳动着的美丽音符,在诗人笔下让人如痴如醉。然而将近四百年后,却是一个即使有一千个太阳也无法驱散人内心的寒的年代,那片美丽的地,恐怕在人们心中已经不复存在了。而正如小说中以主人公视角写着的“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悲哀,这让她吃惊不已。然而,她也看到,人们找到了一种苟且偷生、继续生活的办法”。生存还是毁灭,在面对绝境,总有人选择了前者。在现在依旧战乱不息的阿富汗,仍然数不清黑暗中会有多少双绝望的眼和多少双愿意攀住生的手。总有人喜欢将过错归咎于战争,而我看来,任何评论绝不允许加上“阿富汗人”四个字,每一个人至少得感同身受。

  

阳光下的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佘珍琳 提供

  这书中写的是两三个女人的命运,却也道出了整个阿富汗那个时代所有女人的一生,或许反映的也有不得主权的所有女人的心酸。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完整个故事,一方面佩服作者的写作实力和译者的文采,一方面也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感到同情和敬佩。作者选择给主人公安上了一个不算圆满但至少好的结局,有人点评说有一些总显得逻辑不通,书中的人物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四百年前应该没人想到阿富汗这片心灵贫瘠之地盛开希望之花的艰难,面对残酷的现实,作者的用心良苦只为鼓励人们寻找希望。一千个太阳已经无法蒸发掉人内心的恐慌,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会不会和书中主人公一样去反抗。生存还是毁灭,这不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读完胡赛尼的书,会想到很多词:爱、希望、救赎、人性、命运……而我最想铭记在心的是,苦难的人最终会勇敢反抗,为了争取幸福去选择与命运搏斗。我始终相信,这本书不只是一个故事。记起那首触动人心的诗:“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我可以探出头去/欣喜地唱一段诗/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之柳树/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也许有一天,世上不存在压迫,不再有为了生存不断牺牲的生命。我会记住这些可贵的灵魂,也为这一天的到来做永久的祈祷。生存还是毁灭,那还是生存吧。(文 佘珍琳)

责任编辑:李华锡 陆媛(学生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