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文学随笔 >> 正文

走向柳暗花明

发稿时间:2017-10-30 17:2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行路时,难免山重水复疑无路,攀峰也好,换路也罢,调整心境,不难发觉柳暗花明又一村。

  自学国画开始,练习的日常便变成了临摹,临摹,临摹。从最为简单的竹叶开始,老师画一笔,我画一满张纸。再之后便是临摹《芥子园》里的山石鸟兽和亭台楼阁,一沓子画稿里绝大多数是笔墨勾勒的山山水水。直到后来开始画自己的画,却发现构图或是太满或是太空,全无国画的气韵。鲜有满意时,却又过于简单,千篇一律。有时头脑中满满当当的线稿,却不知道如何布局才好。过多的墨从笔锋滴落,啪嗒落在纸面上,晕开,凝成了一团污渍,堵塞了我的思路。

  我将心中的疑问向老师说了,他无奈地笑笑,拍了拍我的肩膀:“多练练,多看点东西吧!”于是我专门买来很多名家画集,细细品味大家画作中的笔锋飞白、构图与调色。题材相似但给观者带来的感受却全然不同:齐白石删繁就简的写意,八大山人的画中墨法妙趣,刘少白那流光溢彩的山川,米家父子独创的米点皴绝技;再如那赵佶的细腻,王希孟的大胆,赵孟頫的洒脱……或浓或淡,或精勾细描,或一笔带过中融入的都是作画者的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仿照临摹。他们的取材绝大多数来源于废寝忘食的细致观察和思考,而我,在家里闭门造车,照猫画虎,又怎么可能做好最基本的构图呢?

  从此,我逐渐发现了生活中的“画”。它时而藏匿在徽州村落高高低低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上,笑吟吟注视着朝霞中宁静的古巷;时而站在山巅,大声吟诵着李太白的诗歌,歌唱那天姥山的奇丽;时而静坐在山岩上,看那云卷云舒,岁月流转。更有时,它便坐在教室中,向夕阳下的古塔投去匆忙的一瞥,却将五色琉璃般的晚霞印入了脑海。

  我不再追求刻意的模仿,尽可能地将生活中的诗情画意注入笔尖。我不再追求速度,放平心态耐心去体会画面。而我的构图,也终不再是“一山当前,两山夹边,三山飘在云海间”了。

  我放下画笔,看向窗外,那株桃花在和煦的春风中安然独立,自成一景。

  先有欣赏才有画作,换个心境,便会如拨云见日般发觉那柳暗花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一(8)班 左子萱)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