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6日电(记者 李华锡 实习生 白秋雪 喻今卓 王歆婷)日前,在上海漫展场馆外,一名苏州大学医学院研三女生紧急施救了一名突然昏厥的男子。该事件引发热议,急救知识普及引起网友关注。近日,为了解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8806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了解急救知识,超六成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得急救知识,近五成认为应从小学开始学习急救知识,超四成不会正确进行心肺复苏,近八成建议急救知识进入学校课程,超四成认为学校急救设施完善情况一般。
超九成了解急救知识,超六成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得急救知识
“我比较了解急救知识和技巧。”北京城市学院学生蔡颖说,因为她从小身体经常欠佳,所以对急救知识和方法会格外关注。她的奶奶是一名乡村医生,从小就给她灌输了许多急救相关知识,“没有意外发生的时候或许会觉得学习这些浪费时间,但当真的遇到突发状况,就会发现掌握急救知识是相当重要的。”
在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根据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调查数据,非常了解急救知识的大学生占21.46%,对急救知识了解一些但有限的占72.16%,完全不具备急救知识的占6.38%。在急救知识获取方式上,64.08%的大学生从互联网上学习而来,26.02%从参与过的线下讲座中获取,也有一小部分从日常聊天交流中汲取到相关知识。
湖南科技大学学生梅湘韩表示,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同时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日常学习或是休息时间,我每天都会刷一会手机,有时从网上看到一些急救知识的科普,也就记住了。”
近五成认为应从小学开始学习急救知识,超四成不会正确进行心肺复苏
“抢救溺水者用人工呼吸,对于突然晕倒的人用心肺复苏,这些措施基本都是刻在记忆里的。”重庆理工大学学生林听语从小学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在她看来,这些基本方法已经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心,“我的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都组织过防灾减灾的安全培训,我们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发生,所以急救知识普及越早越好。”
调查数据显示,47.41%的大学生认为要从小学开始学习急救知识,27.52%认为从学前开始,20.4%认为从中学开始。56.7%的大学生知道心肺复苏的正确步骤,但仍有43.3%的学生不了解心肺复苏的正确流程。在面对身边有人出现紧急情况时,36.77%受访者会坚定救助,53.65%受访者选择视现场情况而决定是否实施帮助。
“面对周围人的突发情况,我可能会选择等待专业医务人员。”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学生李早认为,正确实施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在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生命,减轻伤员痛苦,但实施不当也会造成病情加剧。“只有在拥有足够把握,做好充分准备后,我才会敢于实施救援。”
近八成建议急救知识进入学校课程,超四成认为学校急救设施完善情况一般
根据调查显示,88.56%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急救知识至关重要,79.65%的大学生希望在学校课程中普及急救知识,92.07%支持在大学设立急救知识培训相关课程。对于校园内急救设施情况,有84.37%的大学生认为校园内应设置急救设施,并且52.44%表示所在学校的急救设施相当完善,在42.33%的大学生看来,自己所在学校的急救设施完善程度一般,仍有改善完备的空间。
应急救护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的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张怡的专业是小学教育,在她实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小学已经开展急救教育,并取得一定效果。“在我所任教的小学,已经纳入了关于急救教育的课程。”张怡的母亲是一位护士,她从小耳濡目染,深刻认识到急救知识的重要。在未来的授课过程中,她表示除了专业知识,也会逐渐教授小朋友们急救技巧。
张雅是首都医科大学的一名医学生,她认为自己学校的急救设施较为完备,并能熟练使用大部分急救设施,但也有很多学校急救设施不完善。“我希望在学校的这段时间,能够多学习一些医护知识,未来能够帮助更多人。”
医生:建议大学生熟练掌握并能运用1—2个急救技巧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46%的大学生非常了解急救知识。对此,兰州大学副教授、口腔医学院急诊科医务部主任张宝平表示,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技能技巧未能熟练掌握,遇到紧急情况大部分人都是把希望寄托于医护人员,主要原因是上大学以前大家受到的应急培训较少,受到自身教育环境影响,对应急救护技能重视程度不够。
张宝平认为,进入大学以后,由于通讯科技的进步,同学们急救水平有所上升,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学校对急救设施和急救课程的投入与完善,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张宝平认为,这需要学校支持和发展红十字会开展更多相关讲座、演习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急救学习中去。
对于存在部分学生完全不了解基本急救知识技巧这一现状,张宝平建议学校要开设更多的富有意义的急救课程,引导学生投入到急救学习当中去。
“急救就是在跟‘死神’抢人,越快采取措施,生存的概率就越大。”张宝平建议大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1—2个急救技巧,并把它作为救助自己或他人的保障。(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梅湘韩、林听语、李早、张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