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李华锡)一般情况下,恋爱分为四个阶段:热恋期、磨合期、平淡期和稳定期。对于进入恋爱的年轻人来说,经历了温暖甜蜜的热恋期,和吵吵闹闹的磨合期,感情就踏进了平淡期。恋爱中,虽然幸福甜蜜的时光备受期待,然而很多时候,一段持续的恋爱关系,总是要从初相识时的心动与热烈,走向平淡的相处与守护。那么,该如何度过恋爱中的平淡期?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任教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小丽。
恋爱中平淡期伴随着恋爱关系会发生两方面改变
王小丽说,很多人一听到平淡可能首先会想到的是无趣和无聊。她认为,引用亦舒在《独身女人》中的描述最为贴切:婚姻根本就是那么一回事,再恋爱得轰动,三五年之后,也就烟消云散,下班后大家扭开电视一起看长篇连续剧,人生是这样的。
“然而婚姻也好,恋爱也罢,维系这些关系的爱情都是一样的。”她表示,不一样的是婚姻至少有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关系作为保障,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更加纯粹的因为爱情在一起,也更加轻易的因为爱情中激情与热烈的东西减少或者消失而一拍两散,但这并不是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希望的结果。
王小丽认为,恋爱中的平淡期往往伴随着恋爱关系会发生两个方面的改变。在消极方面,进入平淡期的两个人不再花更多的时间单独相处,不再有太多的心事和感动愿意跟对方聊,很少因为对方的出现或者言行变得紧张或者感动,甚至很少体验到对对方的心动和亲密感。
“这时候你往往开始怀疑对方是否还关心和在意自己?甚至开始怀疑爱是否还在或是已经消失?”她表示,原本在各自心目中闪闪发光的那个人,开始在对方眼中变得不再可爱也不再有趣的时候,自己一定会在一些时候一边抱怨着对方的平庸不解风情时,一边埋怨这样的生活根本不是自己最初想要的。“但事实上,平淡并不是一段恋爱或者爱情的坟墓。”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王小丽认为平淡是爱情通向真正成熟和炙热必经的历程。从爱情发展的阶段而言,能够进入平淡期本身就意味着感情从初相识之后的确认恋爱关系和热恋,已经进入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此时的两个人习惯了跟对方在一起生活,放慢了的生活节奏,爱情或者另一半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但绝非全部。重视和关心对方,但也不会表现过多亲近或者过多干涉,可以安静地在对方身边,而更多的时间可能专心做自己的事情,双方都能够拥有更加充足的个人自由及空间。
王小丽说,当自身能够客观全面地理解恋爱中平淡期的消极以及积极方面的改变时,平淡期本身就不会带给自身太多慌乱无措和焦虑不安,也不至于让一段美好的爱情消磨在无穷无尽的猜疑与不满中。
平稳度过恋爱平淡期,可从三方面入手
那么,如何度过平淡期呢?王小丽建议,首先,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她表示,正常的爱情一定是包含激情、亲密、承诺三种成分。通常所认为的彼此都全身心投入,以及伴随着强烈生理冲动和心理渴望的部分只是激情。心动并不一定就就是真爱,至少自己无法保证这样的爱可以持久。
王小丽说,亲密是伴侣间互相归属的感觉,渴望与对方建立持久有凝聚力的和谐关系,在情感上能够互相分享和支持。这两部分通常是健康或者浪漫爱情开始的动机和情感基础。
与此同时,她认为承诺也是浪漫爱情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当恋爱或者感情中的激情终究逐渐暗淡,亲密的情感体验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显而易见时,承诺才是让爱情变得更加冷静与持久,忠诚与庄严的重要认知成分,虽然它不像激情和亲密那样的热烈又让人瞬间满足和感动,但是彼此奔赴承诺,相互陪伴,一起努力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都是值得珍惜的。
其次,要制造仪式感,注重个人品质。王小丽说,在两性交往中,外表形象在任何时候都是增进相互吸引重要因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亲密关系中的个人印象管理(比如穿着打扮、生活习惯等)也是有必要的;同时,在一段彼此深入了解的关系中,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如善良、诚实、理想远大、能力强等更是会引起心理学上所说的“审美错觉”,对于进一步增进相互欣赏和持续吸引更是尤为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越是想要保持一段亲密关系,越应该注重个人内在品质和能力提升的原因。”
最后,要注重自我独立人格发展,避免过度移情。她表示,心理学一般认为亲密关系是弥补早年依恋缺失或自我发展受阻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因为除了早年原生家庭关系,亲密关系是唯一可以同时得满足人的两种基本需求的情形:一是无条件被人接纳,二是在所爱的人心中居首位,以上这两种情况在恋爱的初期非常明显。
王小丽说,正因为如此,那些心理发展本身越不成熟的人,愈容易依赖对方来满足缺失的情感需求以及支撑自己卑微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不知不觉地会在关系中期望对方能随时随地无条件接纳自己、随时随地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在心理学上就叫做移情,就像是过去受的伤,要从现在爱的关系中加倍讨回。
“但这终究都是因为过度依赖和移情而产生的爱情幻想。”她认为,当一段恋爱进入平淡期,终究还是要彼此作为两个独立的成年人去面对和承担自己生活和成长中的一些问题与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