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好儿女志在四方

发稿时间:2020-05-07 09:07:00 来源: 《人民周刊》

   甄计兜是保定学院2002届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当年他和同班的另一名同学就是听了政教系苏普奔赴且末的报告会,萌生了支边的决心。两人成绩一样优异,选择一样坚定,但系里只有一个指标。最终两人商量用投硬币的方式决定去留,结果甄计兜成为日喀则市三中的教师。

   西藏南木林县,藏语意为“胜利”,地处日喀则地区东北部,平均海拔4400米。2002年,保定学院10名毕业生来到南木林县时,整个县城也就百十来户。没有宿舍,他们就住在学校河对岸一个废弃的车队院里。院子里的蒿草齐腰高,屋子是木条编扎、黄泥糊住的,两个人挤在五六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

   2002届毕业生、南木林县一中数学教师徐建旺很自豪自己参与见证了县一中和整个南木林县的发展。他回忆说,当时大家一起去河里打水来做饭,一起过有五百年历史的铁索桥去学校上课,一起去藏族老师家做客;没有电视,他们每天晚上就聚在一起听收音机,交流新学会的藏语,买到一本好书大家轮流看一遍。他感叹:“再苦再累的日子也不觉得怎样。看着自己教过的一拨拨孩子都懂事了,长大了,实实在在感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2002年,保定学院10名毕业生到西藏支教。

   “不是没有机会回到内地,但在这里工作越长,感情就越深,越觉得不舍。”强烈的日晒使如今的他们风华不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明显的高原红。

   老师的爱心同样温暖着藏族学生。在南木林县一中任教的岳刚老师对藏族学生格桑央吉格外关心。格桑央吉平时沉默寡言。初三那年刚开学,格桑央吉没有来上课。岳刚通过家访了解到,家长看到格桑的成绩一般,不想供她上高中了。看着孩子渴望求学的眼神,岳刚苦口婆心做通了家长的工作。接下来的大半年,岳刚在自己宿舍里设了一张课桌,每天晚自习后为格桑和另一名同学补课一小时。2005年7月,格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暑假里,格桑从几十里之外的家里给岳刚背了满满一书包土豆。岳刚说:“那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土豆!”

   2007年到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支教的李海艳,一直细心关注着学生们成长的点滴小事。在工作中,她逐渐了解到,由于当地农田少,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照看,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家庭经济困难,有的连基本的学习用具都没钱买。李海艳就拿出自己的工资提前买好,看哪个学生需要就随时拿出来用。为了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后来李海艳又改变了资助方式,对每次的课堂测验和课外活动都进行评奖,把自己买的那些学习用具作为奖品发给孩子们。节假日休息时,李海艳总会变着法儿地照顾学生:准备一大桌好吃的,邀请学生到她宿舍吃饭改善伙食,带孩子们到城边清澈见底的松江河里捉螃蟹,到雨后的山林里采蘑菇挖笋子,出钱让孩子们与远方的父母通电话……看着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李海艳早就忘了潮湿环境让她浑身起疙瘩的难受,忘了饮食的不习惯让她肠胃经历的折磨。

责任编辑:崔宁宁
首页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