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儿女志在四方
发稿时间:2020-05-07 09:07:00 来源: 《人民周刊》
保定学院2000届毕业生、新疆且末县中学教师李桂枝(右三)
“人生面临很多选择,‘选择所爱,爱所选择’。我很幸运,做了一名教师;我很幸福,做着一名教师。因为教师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人格塑造人格,所以我愿一生为此努力!”这是侯朝茹个人空间里的一段文字。侯朝茹是且末中学高中年级的金牌教师,从2007年开始,她一直担任高中文科实验班的班主任,连续带了五届毕业班,把数百名孩子送入大学深造。
侯朝茹说,初到新疆那段时间,她心底也曾产生彷徨和困惑,真正让她平静下来、坚持下来的却是一个同事的离开。“当时,在凛冽的寒风里,学生们自发在汽车站门口排列成整齐的队伍,眼里噙着泪花,默默地向老师一次又一次挥手告别。班车徐徐开动,孩子们顿时哭成一片。当时的情景,震撼着我们送行的每个人。突然,班长哭着问我,‘侯老师,你们会不会也要走?’看着他们渴望的表情和无助的眼神,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同时也涌起一种力量:‘不,我们会留下来,好好地教你们!’”就是这一句承诺,侯朝茹坚定地留在了且末,她与这里的孩子们朝夕相伴,至今近已经20年。2013年,侯朝茹的父亲被诊断为双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却坚持中医保守治疗。侯朝茹知道,父亲是不愿让20万元手术费拖累子女。“父亲来电话总是对我说:‘朝茹,好好教书,不用惦记家里,别耽误了孩子们。’拿着手机我就一个人默默流泪。多想每天帮父亲煎煎药,帮母亲做顿饭啊,这么一点孝心,却因不在老人身边无法尽到。”
侯朝茹(右一)自费学习心理学,为学生们开展义务心理辅导,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理想化作平凡的生活,化作对学生的爱,正是这种爱温暖着他们坚守的岁月
现在新疆且末县委党校工作的苏普,当年上火车时右臂上戴着黑纱,久病的母亲在十几天前离开了他。看着心力交瘁的父亲,作为家里最小的儿子,有一刻他也曾犹豫,但最终还是踏上了西去的列车。在写给母校的信中他这样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组织新生看了一部电视片《丹心》。电视片中,二师学生贾良图1931年冬为贫苦孩子上课的情节让我记忆深刻。我是在七·六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入党的,如果说‘启钥民智’是当时先辈们的理想追求,那么服务西部就是现在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
2002年,西藏日喀则教育局来保定招聘。虽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但保定学院的毕业生们报名依然踊跃。
闫俊良是中文系毕业生,在教学技能大赛上,内地几所中学的校长都看上了他,希望他能去任教。憨厚的小伙子拿着刊登苏普文章的校报告诉人家:“我是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的学业,现在是该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两年前我的师哥师姐去了新疆,现在有机会,我要去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