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着!明天走上世界技能赛场

发稿时间:2019-11-20 08:36:01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精彩的大赛开幕式。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凤莉/摄

  比赛期间主办方组织的人才招聘会。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陈凤莉/摄

  时隔不到一个月,在距离沈阳大约1800公里的杭州,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的兄弟篇——学生组开赛。

  这是15年来,“振兴杯”首次设置学生组。

  来自全国30个省的263名精英选手齐聚杭州,展开激烈竞赛,分别角逐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电工、钳工、车工大奖。

  首次参赛,选手们表现如何?评判标准有哪些?大赛对那些尚未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们有哪些激励和引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深入赛场内外,从不同维度寻找答案。

  大赛重在考核选手基本功

  “比赛设置的项目体现出青年职业技能的特点,四个赛项都是传统项目,特别注重对选手基本功的考查。”大赛总裁判长、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主任、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玉洲说,注重选手基本功,是大赛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和考量方向。

  除了比赛项目,在赛题设置上,也注重考核选手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国家级大赛为什么重在考核选手基本功?张玉洲解释说,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赛项目、赛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和积累。

  “很多学校对培养学生基本功的认识不到位,”在他看来,现在不少年轻人都想学新技术、热门技术。“不能说学习新技术不对,但如果对基本能力的学习不到位,新的、热门技术很难学到高水平。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基本功不行,距离高技能人才、工匠的水平仍然会有一定的差距。”

  张玉洲分析,不管多复杂的赛题,分解后就会发现,其实考的都是基本功。他说,世界技能大赛考的就是基本功,只是相对于“振兴杯”赛事,更加综合。

  那么,参加大赛的学生的基本功水平如何?与职工组有哪些区别?

  张玉洲回答说,“学生组的难度都在高级工水平,职工组在技师水平,稍微难度高一些,差距不是太大,因为设备的平台、要求基本一致。”

  作为北京代表队的技术指导,高洪军同样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基本功特别重要。

  高洪军是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的钳工专业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师,曾经也是一名在一线攻坚克难的技术能手。

  他介绍,尽管现在很多生产过程中都引进了数控加工,零件精度越来越高,而钳工也慢慢脱离了锯、锉这些技能,更需要的是组装零件。但是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物理变化,比如热胀冷缩、道具磨损、机床震动等,造成一定误差,这时,就需要钳工进行装调,使它达到设计要求。

  在高洪军看来,大赛考核的内容也契合了实际生产制造过程对钳工的发展要求。

  基本功很重要,在另一方面,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理念也要适当引进。

  这也是张玉洲对大赛设置比较赞赏的地方。他进一步举例说,电工增加工业机器人模块,计算机程序员适当引用大数据内容,便是大赛对现代技术理念的传递。同时,大赛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车工、钳工,都是组合件的考题。

  “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了,虽然我们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的基本技能,但也要通过比赛,让学生了解转型后新型技术的发展情况。”张玉洲说。

  赛事主动对标世界技能大赛

  “振兴杯”大赛主办方在今年的赛事通知中明确提出,主动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服务世界技能大赛。

  张玉洲也感觉到,“振兴杯”在逐渐向世界技能大赛接轨。比如安全规范操作,在比赛现场就有2-3名老师专门负责。

  他举例说,车工工位,工具的规范摆放、操作是不是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相关老师要进行现场评审,并与选手沟通,指出不当操作,让选手认可、签字,并进行适当记录。“这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比赛评分。”

  在车工裁判长张世龙看来,尽管这些学生还没有太多成熟的经验,但他们的职业素养并不低,甚至比职工组的一些选手还要高。

  “在企业里,青工们可能更重视生产质量、生产效率,操作中的细节不那么注意。而学生组应该是在学校里老师都强调过,他们基本的操作程序都比较流畅,有的选手参加过世界技能大赛集训,规范程度就更高。”他说。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比赛引导选手规范操作。老师第一次发现问题后,会提醒,之后如果没有改,就会拍照扣分。”张世龙说。

  在他看来,操作规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他记得在职工组的比赛中,就有一个选手因为操作不规范,在转刀件的时候碰伤了手。

  钳工裁判长杨全利也有着同样的看法。

  已经连续几年担任裁判长的他在赛场上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这些学生的操作规范比自己以往经历的比赛都要好。

  他介绍,此次大赛有一个创新点,就是在正式比赛之前会通过视频讲解比赛流程,其中就重点强调了操作规范。

  “这些学生们基本都能做到。”杨全利说。

  他介绍,现场选手们的操作规范都有记录,比如要穿防砸鞋、要戴防护镜、工具要规范摆放等,“年轻人干起来比较利索,但容易慌,一些工具零件就容易掉,有的人还习惯用脚去接,砸到脚上肯定会受伤,这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让杨全利欣慰的是,学生们在这方面的意识比较强。在他的印象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忘戴防护镜,但经现场监考老师提醒,马上就戴上了。

  “从这个方面讲,这次比赛应该是向世界技能大赛靠近的最好的一次了。”他说。

  “原来的大赛大部分强调速度、综合性、复杂性,此次大赛更多聚焦在精益求精上,适度增加综合性,不过于强调速度。”张玉洲说,比如在车工检测方面,基本采取两种方式,引入三坐标测量,同时还有手工测量。

  将现代检测技术加入进来,保证检测质量、精度问题,为什么还加手工?张玉洲表示,主要是保证测量更加准确。“万一个别机器出现问题,手工进行检测、比对就会很重要,虽然操作上费劲一些,但是保证公平公正,这也体现出裁判的精益求精。”

  从赛事设置到裁判评审,首次设置学生组的“振兴杯”,整体赛事正在主动对标世界技能大赛,朝着接轨的方向努力。

  竞赛淬炼技能人才“真金”

  杨全利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学生选手准备得更充分。

  “今年35个钳工选手,几乎没有未经过训练的。一看他们的工艺流程,就知道他们肯定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赛前训练,有的甚至能看出来应该是完整地练过两三套题以上。”他说。

  在杨全利看来,学生们都很有活力,但也需要磨练。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大赛,难免毛躁紧张,但半个小时以后基本都顺畅了,这证明他们的基本功都还不错。

  有些人认为这些传统项目应该淘汰了,但在张玉洲看来,在学校、大赛中依然还要保留。

  “对企业来讲,新技术提高效率、提高水平,淘汰落后技术没问题,但是,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规律,要从基础开始,现代制造技术是从传统制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展工艺水平还得靠传统的技术训练。”张玉洲觉得,在重大比赛中保留这些传统项目,可以倒逼学校、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技术、基本功的训练。

  在赛场转了几圈,杨全利就发现了几个好苗子,“往那儿一站,从姿势动作,工具使用,操作水平上就看出来了,他们本来就是优中选优,这些孩子以后只要好好干,都能成为技术型人才。”

  技能人才培养要抓好青年,要从更年轻的学生抓起。作为中国技能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振兴杯”已然成为引导青年职工技能成长、岗位建功的一大品牌。首设学生组,不仅为众多尚在校园求学的高技能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攀登技术高峰开辟了绿色通道,更充分彰显了国家对技能青年人才的期待和关爱。

  作为选拔高技能人才的大赛,本次“振兴杯”学生组决赛,为优胜者准备了激励政策“大礼包”。

  各职业(工种)前5名即可获得技师职业资格;6~20名获得高级工职业资格;前20名选手都将获得由团中央授予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而杭州市则将激励政策与人才引进直接接轨,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选手未来3年选择在杭州就业,既有丰厚的奖金、补贴,还有快捷的晋升通道。

  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技能人才“真金”,被越来越重视。

  平湖技师学院的王建华参加了此次大赛,上场前,老师曾告诉他“国赛能拿到前3名,毕业回学校当老师就没问题。”

  他也看到,前几届毕业的学长们,参加市里比赛得了第一的,到厂里工作升职快,每年还能免费出国旅游。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吴涛,很是羡慕通过C类人才政策特招到学校的指导老师,“待遇很好,大家也很佩服他的专业水平。”

  近些年,在高洪军所在的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优秀毕业生总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在校期间参加过专业技能大赛、拿过名次的学生,特别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相当于大赛已经预先替用人单位进行了选拔和集中培训,学生专业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已经成长为行业内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前不久,就有还在实习期间的学生,被推荐代表实习单位参加行业技能大赛。“单位征求学校的意见,作为老师,我当然支持呀。”高洪军觉得,这说明他们培养的学生是块“真金”,放到岗位上,能够很快适应,并展露自己的光芒。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杜沂蒙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工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