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为了幼升小,学龄前孩子报培训班已是普遍现象。很多家长认为,不要求自家孩子跑在最前面,但至少要和同龄孩子一起跑——
一家幼小衔接教育机构的活动室内,孩子们和家长同处一室。李建国/摄
正值暑期,培训机构比往日热闹了不少。8月20日晚上6点,在位于被称为深圳学霸区域——百花片区的百花文化中心,许多孩子和家长进进出出,步履匆匆。他们或是送孩子来上课,或是接刚下课的孩子回家。
记者发现,仅仅是在百花文化中心,三层楼就有35家培训机构,培训类别更是多样。记者留意到,目前开设有针对幼儿的培训课程的机构并不少,甚至有些机构还专门开设了面向小于3岁孩子的亲子培训课程。
继培训热后,校外培训低龄化、选择类型繁多等问题相继出现。孩子超前培训、抢跑学习的背后,是家长们的焦虑与无奈。不少家长表示,看着同龄孩子纷纷报班培训,担心自家孩子被落下,甚至上学后跟不上,不得不加入该阵营。校外培训,为何成为孩子不被落下的“必做功课”?
培训低龄化,“3岁才开始报班已经算晚了”?
多多熊艺术家园是百花文化中心的培训机构之一,设有针对3~8岁的少儿美育课程,分为感知世界、探索世界、发现世界、表现世界四个阶段。
在这里,一位妈妈哄着因不想上少儿美术课而哭闹的女儿。“小雨乖,在这里玩一会儿,妈妈很快就过来接你哦。”“小雨,过来这边,这是老师今天给你的奖励。”听到老师的话后,3岁的小雨才停止了哭泣。
“绘画、国际象棋、跆拳道、高尔夫、架子鼓、英语、数学……”屈小姐一边数着刚满6岁的儿子腾腾这些年来上过的培训班,一边感慨“孩子挺不容易”。
腾腾是从两岁半开始踏上培训之路的,最早一门课程报的是金宝贝的英语课,目前仍坚持的有绘画、架子鼓、国际象棋、英语。屈小姐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她给孩子报的培训班可分为兴趣类、素养类、课程类,最初上金宝贝主要是为了提高孩子英语语感,课上主要听听英文歌、跳跳舞,玩乐多于学习。
在深圳,像腾腾一样不满3岁就开始报班培训的孩子并不少。“3岁才开始报班已经算晚了,许多家长在孩子1岁多就过来了解课程了。”英孚少儿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机构英语课程设置一般是从两岁半开始,而孩子两岁半之前也有亲子班,由父母陪着来上课。
近年来,家长对孩子少儿阶段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在不断上升。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87.2%的家长赞同孩子在5岁以内学习英语,认为孩子的语言敏感期为3~5岁。数据显示,目前7~12岁课外英语培训市场规模最大,而3~6岁课外英语培训市场增长最快。
老家在河北唐山的曹阿姨来深圳帮儿子照看孩子已有六七年了,孙女不满1岁就开始上早教班,3岁报了英孚少儿学英语。
谈及培训低龄化现象,曹阿姨直言:“家长们见面都会比较谁家孩子培训班报得多,甚至有些家长帮孩子报了9个班,这样的攀比风气并不好。”
记者了解到,家长工作忙,陪伴孩子时间少也是造成校外培训低龄化现象的原因之一。家长反映,培训机构玩伴多是孩子愿意参加培训的重要原因。“好吧,只要有人玩就行。”前段时间,腾腾提出想学吉他,但屈小姐担心他年龄还小,学吉他会影响手指骨骼发育,于是建议他先学架子鼓时,腾腾这样说道。
“想要孩子坚持学下去,家长就必须陪着学”?
支撑孩子上一门又一门培训课的,必然是不菲的家庭支出。
屈小姐跟记者算了一笔培训账:每年6万元培训支出中,英语近2万元,跆拳道8000元,国际象棋近6000元,绘画5000元,暑期培训一门课3000元,一年游学1万元……
“我们不算是最贵的,腾腾班上有些孩子报的课程全是一对一教学,单是英语一门每年就要3万多元。”屈小姐说道,经济压力只是其中一方面,更累的是陪他学习。她举例说,暑期的数学课程学的是逻辑思维,每次腾腾上课时,她也要跟着学家长手册上的相应知识,这样才能指导孩子写作业。
对此,贾玲深有同感。她女儿3岁就开始上舞蹈培训班,如今坚持了3年多了。贾玲认为:“想要孩子坚持学下去,家长就必须陪着学。”
3年多来,孩子在培训课堂上跟着老师做舞蹈动作,贾玲就拿出手机坐在课室外看起了监控。回到家后,当女儿练习当天所学动作时,她能够在一旁指导、纠正错误。原来,女儿刚上培训班时,贾玲并没有跟着上。然而,她渐渐发现,女儿回来不愿意练习,主要原因是难的动作容易忘记,练习时没有人在一旁指导,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于是,她就和丈夫商量,轮流陪着孩子去上课。
“确实很花时间,所以目前只帮孩子报了舞蹈、声乐两个班。”贾玲告诉记者,女儿每周晚上四节培训课,她和丈夫轮流跟着学,各自负责两天。
贾玲认为,孩子学习的内容,如果家长不懂,就无法纠正错误。曾经在一照相馆看到的一幕让她印象深刻:一小女孩放学后大声朗读英语,然而发音都是错的,孩子妈妈或许听不懂,并没有纠正她。“这对孩子来说,在家练习时间越长,将错误改过来就越难。”
“不要求自家孩子跑在最前面,但至少要和同龄孩子一起跑”?
8月13日,广东发布《广东省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方案中关于“科学合理布置作业”的规定提及,严格控制每日作业总量和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和2小时以内。
对此,一些家长认为,这或许不能真正实现为孩子减负的目的,孩子和家长主要压力来自于升学。7月,深圳中考分数线公布,引起“上深圳公办普高难过考大学”的担忧。从初中毕业生升读公办普高的比例上看,2018年的录取率仅约47%,2019年则不到45%。
“深圳中考压力太大,这种压力向下传导,中小学、幼儿园孩子的学习压力自然也大。学龄前阶段不好好努力,也难考上好点的小学,更别谈好初中、高中了。”家长褚小姐如是说。
屈小姐坦言,腾腾从两岁半开始报英语培训班,这几年一直在为考进知名民办小学百仕达小学做准备。今年腾腾如愿进入该学校。为了让他不被落下,暑假屈小姐还帮他报了学而思的幼小衔接班。
“不要求自家孩子跑在最前面,但至少要和同龄孩子一起跑,否则以后孩子更辛苦。”屈小姐直言,因为升学压力还在,其他孩子都在上培训班,担心自家孩子不去会被落下,课堂上跟不上。
她认为,教育培养体系应该更多样化,从社会需求出发,例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不是将大学学历作为未来找到好工作的唯一敲门砖。
贾玲女儿也即将进入小学,但此前未接受过任何校外主科培训,她正为此担忧:“如今说后悔也晚了,压力比较大,女儿和其他孩子不在同一起跑线,担心小学课堂上她跟不上。所以之后会密切关注她的学习状态,也会考虑帮她报名参加学科培训。”
学龄前儿童到底要不要着急学习“十八般武艺”?面对家长急于让孩子抢跑的行为,教育专家认为,不少家长出于从众心理,为孩子学习加码,而部分培训机构坑钱、坑娃、坑智商,种种洗脑式营销,也在消费家长们的焦虑,加剧揠苗助长,违背了教育育人为本的初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在符合孩子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兴趣培养、潜能挖掘,并无不可。但如果不顾孩子实际的接受能力,一味加压,让孩子完成超越年龄的事情,那么,超前教育、过度教育可能带来一时的领先,却有可能让孩子过早失去学习的兴趣,损伤孩子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刘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