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融合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潮流。南京市是全国第37个特教改革实验区,“人本特教”“校本融合”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作为中国残障儿童入学最佳途径的随班就读,正在南京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深入开展。
什么是“第三课堂”
随班就读的课程建设是融合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随班就读课程主要分为与普通教育基本一致的课程和为随班就读学生特别设置的课程。从全国范围来说,随班就读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级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经过适当调整的普通教育课程,这是“无痕融入”的“第一课堂”。随班就读学生还需要被带到资源教室等专门的空间,进行因缺陷而需要的补偿性训练,这是“专业支持”的“第二课堂”。
随班就读学生的课堂普遍是上述的第一和第二课堂。但是从随班就读学生自身发展层面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普通儿童在学好文化课的基础上,一般都会学一些体艺科技课程,以发展自己的特长,促进全面发展。特殊儿童也需要这样的课程,并可以冠名为“第三课堂”。一方面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的个性成长,另一方面也能帮助他们康复。第三课堂就是为随班就读学生特设的课程,是特殊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新领域。
南京市板桥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第三课堂”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如何建设“第三课堂”
以音乐为切入口,设编专业教程。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研究发现:音乐本身既是一项才艺的教育,又是人人触手可及与生活化、普及化的一种学习与涵养。而在教育心理学领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特别强调音乐智能的重要性。善用且训练学生的音乐智能,可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因此,课程开设初始阶段,我们就将音乐确定为“第三课堂”的学习内容。
科学实验亦发现,音乐具有开发右脑潜能、调整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奇特功效。“音乐脑”能使人产生创造力、联想力、直观力、想象力及灵感。乐器介入,可成为打开脑部发育迟缓儿童“音乐疗法”的通道。
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也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难点。通过与具有一定随班就读学生教学经验的音乐教师沟通后,我们最终确定学习内容为打击乐“非洲鼓”,在每周日开设鼓乐特色课程。打击乐器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乐器。开展节奏乐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演奏打击乐的兴趣,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发展听辨节奏和增加乐感的能力,更能提高随班就读学生与群体合作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在打击乐活动中,发展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于是我们的鼓乐特色课程校本教材《鼓乐响起特殊节拍》和孩子们见面了。此课程在实施评价过程中,注重对特殊儿童的手脑配合、手眼协调、专注力、捕捉声音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训练,对他们的学习和康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也让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得到相应锻炼提升。
这个音乐课程十分强调家长的参与,要求家长全程陪同、支持特殊儿童学习,参与课后练习和评价等一切活动。课程的实施让很多家长切身体会到“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陪孩子上鼓乐课,成为他们一周中最重要的工作。因为家长参与学习,课堂纪律好多了,课堂教学更顺畅了。家长们全程参与课程实施过程,“陪育”了孩子,也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行政赋值,课程实施有了专用教室。南京市雨花台区教育局高度认可并对学校“第三课堂”给予了大力支持。区教育局专门招聘特教教师,并组织了资源教室教师的各级各类培训,让他们更加专业,学校课程授课教师都是专门聘请的具有丰富随班就读教学经验的教师。此外,我们还邀请外区特校的学生和特校学生家长来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社会融入。
市区教育局还加大投入,扩建了资源教室,为教师和孩子免费添置了相应音乐器具、音响等教学用具,同时还购买了专业团队的服务。为了让随班就读学生顺利学习课程,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中层干部为志愿者的领导小组,同时安排2位专职特教教师深入课堂,保证了资源教室的有效使用,提高了随班就读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广域连接,课程成效惠及更多孩童。我们的课程,吸引了全区随班就读学生家长慕名而来,借助全区特殊儿童来板桥小学上鼓乐课的机会,我们组建了一个群,全区特殊儿童家长、各校随班就读管理人员、资源教室教师以及各校实验班班主任、支持专家团队成员都不断加入。学校作为“群主”,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的学习培训、经验分享;同时也接访家长,提供政策解读、策略咨询。这个群成为家校联合的桥梁与纽带,更成为助力全区特殊儿童家长共同成长的资源库。
“第三课堂”创新意义何在
《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中提出:各学段要围绕残疾学生需求特点,重点加强课程与资源建设。南京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强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调整随班就读教学内容和建设特殊教育校本课程成为两大攻坚任务。板桥小学作为南京市雨花台区随班就读实验学校、区域随班就读资源中心,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板桥小学作为南京市融合教育首批示范学校编撰了随班就读学生使用的课程教材、设立独立课堂、吸纳家长参与、进行区域拓展、注重学生课堂参与度等做法,为其他学校创编适合随班就读学生使用的特色校本课程教材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样本。
特殊儿童的进入,改变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隔离发展的传统,促进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的相互融合,也成为学校革新的方向,不断地建构一种民主、平等、包容、尊重、共享的学校文化。通过随班就读的开展,学校逐渐增强了构建足够有效应对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的能力。
这些脑部发育迟缓的儿童,特别需要社会的关爱、脑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的进步和配合。板桥小学的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在为脑科学研究提供支撑和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