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年是时代进步的弄潮儿,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成为国家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他们扎根各行各业,点亮前行道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广袤的中国大地,大好的经济形势,创新的时代环境,永远是青年人树立理想、砥砺前行的舞台。从即日起,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清华大学2018年社会实践系列特别报道,讲述清华学子的实践故事,展现当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责任的靓丽风采。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4日电(通讯员 张静)对农村提出见解,在国际组织发声。两年,十一次社会实践,四度走入农村,从东北黑土地上的土地流转调研,到山东寿光“互联网+农业”的新农业探索,再到湘西十八洞村里聚焦精准扶贫,走在农村田野,走在一线车间,身为信息学科领域的青年学子,胡景融入了更多清华人情怀。他期望把对基层的思考,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胡景。清华大学团委供图
农业合作社:基层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
几乎每走到一个自然村,胡景都会自然而然地问起:“咱们村的合作社发展情况怎么样?” 作为当今中国基层农业的一种有效生产组织形式,合作社一直饱受社会关注。2017年7月初,胡景和他的四名同学,一起前往了中国的东北角——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这个拥有丰厚土地流转经验的小县城。
七天实践,他们走访了四个乡镇,每天走接近两万步的农村土路,到农民家中,和东北热情的百姓打交道。
让胡景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在这个小县城,土地流转也派生出了四种不同的模式。有的村镇把大户流转和小农经济种植相结合,有的村镇搞起了整村的土地流转,有的因为洼地不适宜流转,就搞起了高效益的有机农场;而最高效的,还是他在仁发合作社所看到的场景。“平时二十来个管理人员,农忙时雇个百十人,就可以管理数万亩的土地。加上源头加工包装,真的给农民带来了收益。”有了更多生产资源,合作社可以更加标准化生产,可以应用更大规模化的生产机械,可以加工包装获取更大的议价能力,农民也能外出打工,获得双份的收入,胡景讲述着生产集约化带给他的震撼。
带着这些思考和感受,胡景的支队把两百户农民的问卷结果和合作社的所见所闻编写成报告《大国治理:黑土之上的土地流转》,获评全国治国理政论坛论文报告一等奖,这是他与基层合作社的第一次碰撞。
2017年7月末,这个山东男孩回到了家乡的临近地市——“全国蔬菜之乡”潍坊寿光,再一次探求农村合作社模式。不过这一次,胡景选择从“互联网+农业”的视角,来看待新农业态势给传统农村带来的改变。
休棚期还是有农民在棚中打理着作物,大西环的种业研发基地显示着各种实时的物联数据。在这里胡景向农民询问着王婆甜瓜等特色的蔬菜品牌,倾听着农民对农药化肥涨价和合作社蔬菜价格偏低的埋怨,合作社为一村一品的生产模式带来标准化、品牌化的效益,也客观上阻断了最上游农民和市场的接触。
在实践过程中,胡景曾经凌晨三点半跑到中国寿光蔬菜物流园中,前前后后采访近二十种蔬菜商户。胡景发现物流园的实时电子报价并没有反馈给农民,于是他开始尝试把合作社的需求和农民的需求进行互联。在《互联网+农业: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链为例》中,胡景一点点阐述着在五个自然村的调研经历,并把这份报告交与清华大学农村研究院。在全国农村基层调查论坛上,胡景做了发言。在他看来,市场化与合作社,在未来还有更多的故事。
在全国冬暖式大棚发源地——寿光三元朱村入户访谈村民。清华大学团委供图
对话农民:写照最不平凡的基层故事
2018年,是“精准扶贫”提出的第五个年头。2月份,胡景和三位来自清华大学江村学者训练营的同学,便相约前往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追寻着总书记的足迹,探寻精准扶贫。
经过了在苏州开弦弓村、齐齐哈尔克山县、潍坊寿光等基层调研的胡景,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农民这一群体在三农问题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次,他选择一对一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
石爬专老人身体还依旧硬朗,十八洞村发展起的旅游业,为老人承载起了一个人的幸福;龙先兰夫妇二人避开了山区不适宜农作物种植的问题,带领几十户贫困户养殖蜜蜂,这是一家人的幸福;老支书石顺莲带领着全村的非适龄劳动妇女,利用苗绣的手工艺特色,发展期苗绣合作社,这是一村人的幸福……九位和总书记对话过的农民故事,鲜活地写照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发展历程。胡景说道,“我想很多基层地方,还是没有找到因地制宜的发展道路。基层很需要懂得发展的地方人才。”
访谈十八洞村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龙先兰。清华大学团委供图
2018年7月,胡景把他对农民与合作社的思考,带到了国际舞台上。在经过《社会创业导论》课程学习后,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与全球非盈利组织Rare开展了“关于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政策分析”项目。在近十天的时间里,胡景从上到下开展了系列性的政策分析,寻找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发展的机会。
在其中,针对长江大保护战略下的面源污染问题,胡景从与合作社合作、以点带面发动农民等角度进行剖析,努力把对农村基层的思考,转化为更加有效的措施。7月下旬,胡景前往了美国华盛顿Rare总部,向大中华区负责人及Rare市场部、战略部等负责人进行了汇报,讲述着结合中国农村特色的社会组织新机遇。
基层故事:映射在角角落落
2018年2月初,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下,胡景的目光聚焦到了唐山市曹妃甸区,这里坐落着首钢京唐钢铁厂,占地二十余平方公里的巨型企业。走在热轧厂车间,看着一块块正在锻造成卷的钢铁原材经过机器的打磨,胡景感受到异常的震撼。首钢新一代的员工,还是依旧保持着极高工作热忱。面对着曹妃甸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却发展趋缓的困境,他结合当地的教育、商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从产业协同、交通协同、政策协同等方面,撰写着自己的思考。
费孝通“江村经济”八十周年开弦弓村入户访谈村民。清华大学团委供图
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基层文印店,胡景与员工进行访谈,深入了解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对家乡的思念;在江苏开弦弓村,他倾听着老人对这些年土地变迁的深刻感触,反思村民对近年来江水污染的埋怨。走在一带一路沿线,拍摄依旧栖居在渔船之上的柬埔寨底层百姓,记录印度孟买攀爬公交车的居民身影,国际视野的观察,也进一步帮助他去体悟中国的基层故事。
被高校联盟组织“围炉”采访过,获得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金奖、银奖后的胡景,始终保持着倾听基层声音的热情。“我愿意观察基层的角角落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最真实的、最一手的材料,体会最朴素人的诉求,体味最真实的中国故事。”胡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