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鞍山初级中学学生在书写汉字。新华社发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小学生走进活字印刷馆,体验选字、排版、上墨、铺纸、印刷、装裱等工序,感受古老印刷术的魅力,体验活字印刷。新华社发
山东烟台王懿荣纪念馆,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在展示制作的甲骨文“福”字。新华社发
小学生们在上海儿童博物馆观看《汉字》巡展。该展的设计理念是“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青少年提供生动活泼的汉字文化体验。新华社发
编者按
《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字表》)自2013年发布以来,已走过5个年头。5年来,《字表》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推广力度不够、落实没有跟上,仍是《字表》走向大众的一个难题。那么,如何让《字表》进一步完善,并有效推广,从而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家住北京的陶喆同学,现在再也不必担心自己的名字在字典里查不出来、在电脑上打不出来了,从2013年起,“喆”“淼”等之前被视为异体字的人名常用字被正式收入了汉字领域的“国标”——《通用规范汉字表》。而这一看似微小的变化,给他在银行取款、票证办理、出入海关等诸多方面带来便利。
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并紧接着发布了《教育部等十二部门关于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文化教育、信息产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等是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点领域,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系统和各相关行业系统应充分认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重要意义,提高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保证《字表》积极、稳妥、有序地贯彻实施。《字表》颁布5年来的贯彻和应用情况如何?推广通用规范汉字,还要继续在哪些方面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