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5月18日电(记者 李华锡)“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使命,对高校而言,如何结合区域发展转化科研成果、服务当地发展是重要课题。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7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铁列车、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青岛地铁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5月10日下午,2018全国网络媒体山东高校采风团来到青岛理工大学,探访学校在推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德湖介绍学校建筑科技众创园。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政策支持 免除创业团队后顾之忧
青岛理工大学的建筑科技众创园就在市北校区毗邻的科技创新大厦上,这里紧邻青岛市北区CBD区域,周边城市配套丰富、商务氛围浓厚。
当被问到在这样繁华的商业写字楼上租金、水暖支出时,学校科技处处长李长河笑着说,入驻科技众创园的企业和科研团队不仅能享受三年免租的优惠政策,物业费、制冷供暖费、饮用水等开支也全由学校负担。
“建筑科技众创园是青岛理工大学与市北区共同打造的高端科技孵化器,学校与青岛市科技局签署了入驻协议,三年内免房租等优惠政策就是为了打消教师科研团队和企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轻装上阵。”李长河告诉记者,除了优惠政策,众创园还向入驻创业团队提供财务、税收、创业培训、项目推广等增值服务,提高创业团队的素质和技能,引导和帮助创业团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业创业。
目前,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在人才集聚和公司成长两个方面体现最为突出。入驻团队的核心成员中,包括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岗位津贴专家,以及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高校首席专家,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等14名我校的国家、省、市级高端人才,占全校高端人才总量一半以上。高水平孵化科技型公司9家,注册金超过4000万,2017年技术交易额超过7100万。
图为记者在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严格考核 量化创业团队目标管理
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入园团队(企业)考核评估制度,完善入园团队(企业)管理体系,
提高众创园孵化绩效,青岛理工大学出台了《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管理办法》、《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管理委员会议事规则》、《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入驻团队(企业)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入驻条件、入驻程序、考核管理办法等内容。
“刚开始筹建时,科技处收到了全校范围内56份申请材料。”李长河告诉记者,经过学术委员会和校内外专家的评估,在充分考虑众创园特点和学校土木建筑类学科布局的基础上,学校将申报团队归纳为5个板块,最终确定24个团队(公司)分别入驻产业推进、建筑规划设计、智慧城市工程建设、创意文化、环境能源5大板块。
经过半年的运作管理,建筑科技众创园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可谓成果颇丰。
2016年2月,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打造服务青岛城市工作“智库”,实现城市治理大数据分析应用:基于青岛市政务热线建立城市治理演进模型,为政民互动专班工作专报提供“美丽青岛行动大数据分析半月报”;“智慧水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由青岛理工大学与北大数字中国研究院、青岛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注册资金1000万。市县级智慧水务管理服务中心在三峡库区两个县已经得到应用,智慧(数字)流域管理服务站已在青岛大沽河应用;由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胡松涛教授负责的两个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低品位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及利用、区域能源规划、人工环境营造及人体热舒适研究。目前正在开展地铁毛细管前端换热器热泵供热项目。
“通俗地说,地铁毛细管前端换热器热泵供热项目就是把地铁中产生的废热收集利用起来,作为地铁和周边建筑供暖的热源。”李长河告诉记者,胡松涛教授的地铁废热源热泵应用关键技术已在青岛地铁得到应用,属于国际首创,已经申请专利群。
图为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华锡 摄
发挥优势 加速技术发展与成果转化
在众创园内的山东筑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只需鼠标轻轻一点,一座全数化、仿真可视化的城市智慧模型就从幻灯片上拔地而起。不仅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每栋大楼高度宽度、面积体积、空间构造等建筑自身信息,建筑物的日照条件、周边街道、人流车流等信息也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起三维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据青岛理工大学BIM中心主任杨卫东介绍,BIM具有信息完备、信息关联、信息一致、可视化、协调、模拟、优化和可出图八大特点。在建筑领域应用BIM技术,可提升项目生产效率、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已经成为建筑业的未来转型的方向,为打造数字化城市、建设智慧青岛奠定基础。
去年,以建筑大数据为基础,青岛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建筑云项目。项目以建筑为载体,整合其中人流、物流、车流等多种数据,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支撑,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库。在学校的牵头下,联系企业合资合作模式,山东筑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生成了超过亿元的成果价值和发明专利自有知识产权。
“城市建筑云将BIM和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构建出一个三维的城市模型,形象点说也就是打造一个透明的城市,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杨卫东表示,中心已经完成了城市建筑云大数据平台架构设计,并通过专家评审,正在对重点区域进行数据采集。收集而来的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并导入后,建筑云就可以实现对地块的“全掌握”。
“规划图太过专业,直观性较差,一般人看不懂,等到建造完成发现问题再做改动,则意味着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巨大投入。”杨卫东表示,在这一平台上,可以进行城市建设改造项目的实景模拟,实现身临其境般的多角度观察、多方案对比和分析,“这一技术将为城市智慧化运行提供了更加直观可靠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