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给古籍发个“身份证”(文化进行时)

发稿时间:2017-08-10 08:36:02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青年网

  

  志愿者们在整理并为古籍编目。

  本报记者 张 贺摄

  今年暑假期间,一支精干的志愿服务小分队在新疆全区不停奔走,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不为人知的古老书籍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8月1日早上,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图书馆古籍库里,年轻的大学生志愿者阿依吐松刚刚把一本古籍放好准备站起来时突然晕倒了。正在古籍库里核查图书、制作书目的几位志愿者连忙把她抬到床上,喂她喝了点糖水。看着脸色苍白、双手冰凉的阿依吐松,带队老师米娜娃既紧张又心疼,她说:“这孩子有点儿低血糖,再加上这些天每天干活,一天都没休息,今天就晕倒了。”

  42岁的米娜娃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古籍部的副研究馆员,自7月6日以来她和几位同事带着6位志愿者在全疆开展古籍普查,先后到访和田、喀什、英吉沙、莎车、伊犁等地,行程达4780公里。米娜娃说:“我们坐火车、汽车,有的路一趟就要6个小时,赶上刮风,满头满脸都是沙土,嗓子特别不舒服。但这些孩子太可爱了,我原本估计他们最多能坚持一个星期就不错了,没想到他们一直坚持到今天。”这位说话直爽、总是微笑的古籍修复师曾是甲状腺癌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她的左眼曾因眼底出血而失明,刚做过手术。“没办法,谁让我喜欢古籍呢。”米娜娃说,“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只要修上几页书,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和米娜娃一样,在大学生志愿者们看来,有机会参加古籍普查是极其幸运的,对古籍、对文化的热爱使他们根本不在乎工作条件。今年19岁的吾尔开西是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大二学生,出于兴趣早在上高中的时候他就自学了察合台文,他说自己特别喜欢这个专业,能亲手接触古籍,看到一两百年前那些用察合台文写的书,觉得格外兴奋。同样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苏比努尔·买买提老家在阿克苏,已经一年多没回家了,从微信群里得知“2017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第一时间报了名。这位瘦瘦的爱笑的大三女生对记者说:“我特别高兴,如果不是参加古籍普查,不可能亲眼看到古籍,更别说亲手为它们做书目了。”

  和田博物馆的古籍存放在地下室里,和古籍在一起的还有闻名世界的和田干尸。阿依吐松说:“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见干尸,所以我特别害怕,吓得晚上睡不着。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的陪伴下,我也渐渐地习惯了这样的环境,最后我们在和田博物馆的地下室待了整整8天,在9个‘木乃伊’的陪伴下,顺利完成了一共684本古籍图书的记录。”

  今年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连续第三年举办“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这项活动已经成了文化志愿者中的“抢手货”,每次消息一公布,全国各地的报名者就蜂拥而至,由于报名太踊跃,不得不通过面试笔试等方式来选拔志愿者。今年全国有吉林、上海、安徽、山东、湖北、四川、云南、新疆等8个省份开展古籍普查志愿服务行动,招募志愿者近350人,预计普查古籍50万册。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秘书长梁爱民说,志愿者的到来大大加速了古籍普查的进度,2015年和2016年,志愿者们一共完成了62万余册古籍的整理和编目,并且发现了一批珍贵古籍。“通过志愿服务行动,动员和组织高校学生利用暑假帮助我们开展古籍普查,一方面解决了基层图书馆人手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给相关专业和热爱古籍的学生们打开了一条专业化的通道,为他们接触和熟悉古籍提供机会,因此这项活动得到了图书馆和大学生的一致欢迎。”梁爱民说。

  对新疆而言,招募志愿者开展古籍普查显得更加迫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馆长历力说,目前新疆汉文古籍的普查工作基本完成,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由于识别难度很大,普查工作还有待加强。据估计,新疆全区公藏单位收藏的古籍约40万册,其中少数民族古籍2万余册,民族文字古籍虽然藏量不多,但文种十分丰富,有回鹘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察合台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托忒蒙古文、柯尔克孜文、满文、锡伯文、乌孜别克文、塔塔尔文、藏文等13种文字。这些民文古籍分布在南疆北疆各个地州、县市及乡镇,区域跨度大,有的地方去一次就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而更困难的地方在于,基层入藏单位大都没有专业的古籍人员,难以识别古老而多样的民族文字。

  今年刚刚从新疆大学毕业的热比艳木是志愿者中的大姐,也是学历最高的志愿者——身为博士的她会察合台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等语种,在辨识古籍种类、版本、年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伊犁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阿力亚说,这些能读懂民文的志愿者的到来,一下子解决了古籍普查的大问题。以前馆里没有专业从事古籍研究保护的人员,馆藏的161种475册古籍只能一本一本用白色宣纸包起来,写上编号,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保存是保存得很好了,但我们不知道这些究竟是什么书,志愿者帮我们弄明白了。”阿力亚说。

  截至8月3日,在此次普查行动中,6位志愿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完成1700余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普查。这些曾经默默地保存在密室里不为人知的图书如今有了明确的“身份证”,书名、作者、语种、内容提要等13项明细把它们从黑暗中唤醒了。

  “看到古籍保护得好,我就高兴,看到古籍保护得不好,我就难受。”米娜娃说,在普查中,有的地方的古籍因为暖气管破裂而被水泡了,已经发霉、粘连,看了令人痛心。有的古籍被虫蛀了,打开书页能看到上面的蛀虫还在爬,“棕色的,小小的,像虱子一样,看得我全身都起鸡皮疙瘩。”米娜娃说。

  作为一名专业的古籍修复师,米娜娃很清楚,这些古籍如果不加快修复就可能会消失,但基层图书馆、博物馆基本没有修复能力。米娜娃曾在国家图书馆跟随古籍修复大师杜伟生学习了两年,并在中山大学古籍修复专业进修了一年。“这些年国家对古籍越来越重视,我们馆的古籍修复人员从最初的1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个人,我们也希望能尽快把这些受损的古籍修好。”米娜娃说。

  “通过普查摸清少数民族古籍的现状,意义重大。”历力说,“只有摸清家底,才能开始下一步的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的保护与整理对于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祖国统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