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题总印象
2017年北京政治高考已告终,有人如经百战,有人视如平常,无论如何,现在都告一段落了。今年政治试题的特点表现在:专业性、科技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突出,而且这一特点在主、客观题中皆有体现,尤以主观题为重。整体而言,与比去年相比,今年试题难度有所提升。从选材上看,试题选材既有贴近生活的内容(共享单车),又有非常专业化的内容(马太效应、外溢效应),虽然阅读量没有太大变化,但材料信息量较大。从考察知识点上看,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的融合性增强。从题型和设问上看,大题中创新试题的比重增加,设问更加灵活多样。以上这些变化,无形中增加了今年政治试题的难度。
二、试题特点
1.试题模块交叉性强,选材专业化增强
今年,同一道题目考察多个模块知识的特点非常明显,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两者或三者相结合的题目不少,如24、25、26题。试题的这种转变,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相对于考察单一知识模块的试题而言,难度有所增加。
试题的选材趋向专业化,例如政治试题以法律法规(29题)、政府官方政策文件(30题)、重要会议内容(31)为载体。经济试题以时下热点“移动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自行车租赁”(第33题)为载体,以经济专业“马太效应”(第34题)、“外溢效应”(第38题[2]问)为载体,让学生即学即用,考察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紧跟社会热点,信息量有所增加
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已经成为政治高考试题的特点之一,该特点不仅凸显在政治试题中,在其他学科试题中也有体现。以今年北京语文高考卷为例,第一大题的阅读材料中出现了“亮瞎眼”、“萌萌哒”、“高冷”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生活常用词汇。今年,政治试题的选材源自生活中的不同领域,比如经济领域的共享单车,政治领域的法律文件,科学领域的熊猫光伏电站,这些选材紧跟社会热点,保持“三贴近”的特色。虽然选材贴近生活,但随着知识综合性、交叉性、开放性、创新性的增强,试题难度也有所提升,不仅难在题干信息解读,而且难在选项设置,相信不少考生的这种感受也会比较明显。
3.大题延续往年风格,重视创新实践能力
从今年,包括近两年的试题来看,北京政治高考大题,依旧重视对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考察。2016年的38题(3)问,让学生以“科技与人的关系”为题写短文,这类试题没有完全固定的答案,开放性强。第39题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调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新颖而独到。今年38题第(1)问以论文的方式呈现,要求学生对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政府回应,不仅考察学生政治生活基础知识的调动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第39题以市场调研的形式呈现,试题的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依旧非常突出,这一特点与2015年、2016年保持一致。今年大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38和39题都设置了创新型题目。
三、备考建议
从今年的试题来看,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建议备战2018高考的考生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1.巩固基础知识,增强基础能力。建立基础知识体系,掌握基础知识运用方法,是备考的基础工作。只有打牢基础,具备攻破基础考题的能力之后,才能进一步去攻克难题。
2.培养跨学科思考,跨模块学习的习惯。试题学科综合性提升、模块交叉性增强的趋势一定会持续,因而,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寻找不同模块、不同章节、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
3.关注时政热点,学会多角度分析。时政热点永远是政治考试中的重头戏,但这已不再是政治学科的特权,而是多个学科试题的载体。今年北京语文作文题“说纽带”和“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也带有浓厚的时政气息,理综第一题也以古代丝绸之路为背景。可见时政不只是文科生的“必修课”,而是所有学生必须的知识储备。考生要学会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来看待时政问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