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娱乐|时尚|财经|军事|体育|创业就业|高校|旅游|发现|视频|游戏|汽车|青春励志
大学生应怎样书写返乡观察

发稿时间:2017-02-28 09:1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认识水平。学会调查、勤于调研,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

  ------------------------------------------------

  近年,名为“返乡体”的文字表达形式每每在春节前后流行。相对于“返乡体”的众说纷纭,人们对大学生返乡以及返乡后的沉潜观察和躬行实践是普遍支持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有回乡考察、乡村支教、志愿服务、专业调研、社会宣传、科技扶贫、慰问演出等。各个学校的专业优长不同,因而各具特色。我所在的高校连续10年开展“千村调查”,上万支队伍走访了全国8000多个村庄和超过11万农户,撰写了6000多篇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带队教师特别是海归教师由此“扎根中国大地做学问”,学生则获得了接触社会、涵养家国情怀的机会。

  复杂现实世界往往需要多向度的解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的认识水平。学会调查、勤于调研,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需要养成的习惯。

  研究农村社会状况是过去一百年间贯穿始终的传统。梁漱溟、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乡村建设;毛泽东在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在江西苏区展开系列调查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央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其中陈云在上海青浦蹲点半个月撰写的《青浦农村调查》堪称典范;改革开放以后,从80年代的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到90年代后各大高校出现专门的农业发展和研究机构,直到世纪之交“三农”问题浮出水面,政府、高校和民间智慧都聚焦于此。

  农民淳朴,农民也智慧。很多农民具有商业头脑和企业家精神,没有做过生意的农民极少。所谓自给自足,其实提供了基于家庭经营的创业机会。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背口袋的人”,都证明了农民几乎有着本能的商业智慧。

  大学生去农村做社会调查,意义何在?

  第一,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复杂国情和基层现状的理解和把握。这可以避免枯坐书斋之中形成的理性僭越与独断,防止知识人将一孔之见强加于人。只有理解农村的现状,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才能提出它何以可能、向何处去。回到现场,打开黑箱,钻研它的内部结构,方能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往返自如。通过面对面的质性访谈,那些隐而不宣的行动逻辑才会如抽丝剥茧般逐层展开。

  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持之以恒地从事一项研究需要强大动力支撑。一个必要条件是兴趣,另一个引擎则是责任。自然科学的研究主要发生在实验室中,兴趣居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则不同,其研究对象是社会本身,只要走入社会这个实验室,看到众生疾苦、世间百态,就会受到触动,产生责任意识、悲悯心境、家国情怀。将这种情感冲动和人文关怀理性化地表达出来,就能化作严谨的学术研究。

  第三,有助于明晰大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可以从理论中来,也可以从实践中来。当理论被现实否定时,有两种选择:一是老老实实认输、放弃,并寻求新的解释;二是探究条件和边界的特设性问题。后者是在理论内部提问题,追问何以不可能。农村研究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提出问题、检验理论的极好机会。

  第四,有助于大学生积累直接经验,提高交往能力。在信息时代,大脑是CPU而不是硬盘。提高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仅有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远远不够。直接的感性经验,对现实世界保持敏锐和领悟力,仍然不可或缺。行万里路的调研,是读万卷书的有益补充。

  大学生农村调查牵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需要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

  其一、注重统分结合,团队合作,发挥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进驻自然村或行政村。自然科学研究已经进入深度合作的境界,单兵突进很难取得进展。社会科学虽有其特殊性,但这一趋势也应成为共识。现实中,更常见的是导师和学生所组建的学术团队,少见学生之间出于共同的学术旨趣、问题意识,在交流碰撞中形成的团队。导师与学生的团队当然很重要,但多以毕业论文或导师的研究课题为纽带,因此存在一定的松散性、流动性和局限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学校可以创造环境,鼓励学生利用农村社会调查发现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与合作对象,并对他们的后续成长提供必要支持。

  其二、注重学科交叉,加强对自然村这一基本研究单位的整体质性把握。农村研究关涉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整体性地把握一个村庄,再将个案归类整理,才能上升为对三农现状的理性认识。对于调查研究而言,特别需要社会学与经济学的携手并进。理论(模型)、政策(脉络)、历史(路径)、数据(事实)、经验(个案),这五个方面军,缺一不可。

  其三、注重区域研究,深耕某一具有较好基础的区域,进行农村专题研究。比如,长三角地区农村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值得位于上海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花更多精力研究。这些地区的农村发展往往带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标性,甚至预示着全国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其四、注重教研并进、教学相长,既要出成果,也要出人才。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将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活动等传统内容与农村社会调查活动有机结合,也可以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调研,随队进行驻村调查并发挥咨询指导作用。这对于加强青年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对教学的热爱和对科研的激情,以及对于青年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都大有裨益。

  我们身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宏大转型过程中。忠实记录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农业状况,了解民众的疾苦喜乐,感触社会的变迁脉搏,透视数据背后的实践逻辑,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经营好各具特色的农村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平台和活动品牌,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现实敏锐性、扎实理论功底和研究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有助于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协同共振。

  (作者曹东勃 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
热图

排行

热搜

排行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人才招聘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1020872号-17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246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