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范晓(左一)与值守工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前来探亲的家属们同吃团圆饭,共庆除夕的到来。 本报记者 孙戉 摄
对6个月大的悠悠来说,这是她出生以来最漫长的一次旅途。
穿着粉色的新棉衣、喜气洋洋的虎头鞋,她在妈妈的怀里先后体验了高铁、地铁和汽车,穿越年味浓浓的大街小巷,来到塔吊林立的建筑工地。一路上,她不哭不闹,似乎知道旅途的另一端就是许久未见的爸爸。
除夕的北京南郊,碧空如洗。占地18万平方米的新机场航站楼工程现场,施工建设已按下了暂停键。原本塔吊密布、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显得空旷又静谧。
“你那边消防栓冻住了吗?一定认真检查,摸摸接口的地方,看供热电板是不是温的!”中建八局项目安全部的姜鲁红关上自己刚检查完的消防栓门,一边调整头上的红色安全帽,一边叮嘱不远处的队友,别放过任何异常情况。
“过年了,消防安全可不能有半点马虎!”姜鲁红神情严肃地告诉记者。这个工地,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有22个消防栓、24个配电柜、2个消防泵房。春节期间,留守的工作人员每天要在工程区域巡查6-8次。
上午的工作忙完已接近中午饭点。虽早就知道母女俩的行程,但当姜鲁红在食堂门口看到她俩时,依然惊喜不已。女儿出生后,这是他第二次看到自己的“贴心小棉袄”。
2016年7月下旬,悠悠出生,而新机场建设也进入关键阶段。来不及仔细品味初为人父的喜悦,姜鲁红便投入到了紧锣密鼓的工作中。然而,一通电话让这个工作了6年的“项目老兵”也乱了阵脚。“女儿出生第二天,因为缺氧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姜鲁红的爱人吴雪梅回忆起这一段,眼眶里泪花直打转。
周末向领导请了两天假,姜鲁红随即赶赴爱人的老家。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终于见到了襁褓中的悠悠。来不及多陪一会儿刚从重症监护室脱离危险的女儿,在家里仅仅待了几个小时后,姜鲁红便动身赶回了施工现场。
吴雪梅与姜鲁红是大学同学,毕业工作后,姜鲁红跟着建筑项目先后奔赴埃塞俄比亚和老挝等地,夫妻俩每年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1个月。
农历新年,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唠唠家常,热闹温馨。然而,对于新机场项目留守的工作人员来说,春节不过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在工地食堂,几张小餐桌拼在一起,数十位留守工作人员和前来探望的家人围桌而坐,共度新年。
饭桌上的姜鲁红一直抱着女儿,不停地给妻子夹菜。工地上这短暂相聚的春节假期,是他们结婚以来弥足珍贵的时光。
“他不回家,我跟女儿来看他!只要一家三口团圆,走到哪儿都是温馨的家。”吴雪梅说,新机场建设争分夺秒,来工地上过除夕就是为了让丈夫更安心。
“做项目的,可能一辈子也难碰上像新机场这样举世瞩目的大工程,这是国家的名片。以后我也能告诉悠悠,爸爸就曾参与其中。”姜鲁红有点腼腆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