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十:淮河流域的“庙会文化”

发稿时间:2016-12-08 18:3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省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年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说起淮河流域的庙会,不得不提安徽的淮北相山庙会和蚌埠涂山禹王庙会。多少年来,两地庙会发挥着它们独特的作用。时至今日,每到农历3月18日和3月28日,淮北相山显通寺和蚌埠涂山禹王庙中香火不断,香客游人比肩接踵,呈现出一副热闹的景象。

  作为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的重点之一,民促文化活动一直在运河流淌的这片土地上流淌,生生不息。2016年农历3月18日和3月28日,考察组一行来到淮北相山和蚌埠涂山,感受民俗文化的巨大魅力,体会千百年传承的庙会文明的勃勃生机。

人流涌动的相山庙会现场。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走进淮北相山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至二十号,淮北相山便热闹起来了,在这里有为期三天的相山庙会,对淮北周边群众来说,是一个比过年还热闹的节日,庙会上减价的服装,淮北土特产,便宜又实惠;“农”味十足的小吃,令人垂涎;让人乐不够的民俗表演;平时难得买到的布老虎、小面人,以及一些乡下人用泥制作的鸟、兽等小玩意更是让人爱不释手。对于淮北市民来说,相山庙会是增添家乡情感的时节。庙会上,人们熙熙攘攘,穿梭其中,能感到少有的温馨和从容。

  阳春三月,春风习习,伴随着微微的春风,来自淮北及周边的人们来到相山庙会,准备为2016年迎春纳福。“今年的农历三月十八相山古庙会相山风景区内摩肩接踵,人潮如织。为了能烧头炷香,有的游客更是4月24日凌晨便早早守候在显通寺门口。”考察组还未到达相山庙会相山公园内,在前往的路途上就听到有路人给大家介绍了游人的众多。

  显通寺香客云集,由于道路交通管制,通往相山风景区的相山路已是人山人海,成为名副其实的“步行街”。跟随人流进入相山风景区,只见景区里人头攒动,举步艰难,已经到了人与人贴身向前行进的程度。景区道路两边有不少流动摊位,在这里人们依然能找到庙会的感觉,说书摊前围满了人,套圈、打靶让不少游客跃跃欲试,香包、首饰、虎头鞋等民间手工艺品激起了游客的购物欲,但最让人们关注的还是那一家家的小吃摊,什么面皮、烤肉串、娃娃鱼等,在这里你都可以找得到。

  “好吃的淮北特产面皮,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大家快来尝一尝。”在吆喝声中,淮北面皮格外刺耳,而摊前也是人头攒动,已经被前来逛庙会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

  “好久没吃过这么正宗的面皮了,味道正宗,我要带回家里给家人常常……”作为濉溪县的一名教师,常德厚先生已经是第二次来到相山庙会了,他告诉考察组,来庙会主要是奔着这个氛围和热闹场面来的,不为别的,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民间传统,对于周末休闲的他来说也是一次新的体验。

  顺着相山北路一直走,就到了显通寺。“相山庙又叫显通寺,据今已经有1725年的历史。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寺内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晋书‘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未进入显通寺前,门外的一位老者已经向考察组讲起了显通寺的历史。

  显通寺是庙会的主场地,为迎接庙会,显通寺整体粉饰一新。进入显通寺,考察组在相王庙前的四颗古树前停了下来,树上系满了各种祈福的红丝带,与绿色的树叶相呼应,显得格外耀眼。

  相王殿前香火鼎盛,各地的香客纷至沓来祭拜这位建立淮北的大英雄,想当年相土东来的历史典故仍然在脑海中回荡。显通寺来有四进大院,穿过由108块大石圈砌而成的拱形门洞,越过前院,可直接进入正殿庭院。院内按四个方位挺立着四株两人合抱有余的千年松柏,现存三棵树,东北角一棵解放前遭雷击而死,后补种一颗泡桐,到现在已90余岁。

  在这里,考察组看到了一些老年人在这里闭着眼睛摸树,一问才知道,很久之前,当地百姓就有进庙闭目摸树的习俗。据说如果哪位能蒙上眼睛按方位依次摸到4株古树,即可健康长寿。

  正殿殿廊东侧有小门可进入碑廊,碑廊陈列着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厢房内清乾隆帝亲书的“惠我南黎”碑刻,最为引人注目。

  “真正看到这几个字真实气象万千,想当年乾隆皇帝御笔真是为淮北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秉政教授说。

  在大雄宝殿前,有两尊石麒麟,麒麟身上挤满了祈福的红丝带,不时还会有人向麒麟身上投掷硬币,祈愿自己能够发财如意。在东侧麒麟旁,一位老年人正摸着狮子的腿脚,摸完之后想自己身上摸一摸。“摸完之后再摸自己就祈求自己的身体部位能够健康长寿,哪个部位如果有炎症的话摸完之后也会康复的。”民间相传的庙会习俗已经深深影响了相山脚下的淮北人们,这里的人们势必会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由于今年庙会期间天气晴好,又赶上是双休日,到相山风景区游玩、祈福的游客将会超过20万人次,为历史新高。”工作人员向考察组成员讲解着今年的战绩,而考察组成员的心已经早早地融入了整个庙会之中,祈福着、欣赏着、回味着。

蚌埠涂山禹王庙内景象。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传承千年的涂山禹王庙会

  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淮河东岸。一座涂山拔地而起,双峰峻耸,瞰淮矗立。《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涂山为古涂山国所在地,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会诸侯的地方。涂山和涂山禹王庙会与大禹治水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考察组此次之行就是要探寻大禹治水之地,感受涂山庙会的人文气息,体验大禹治水精神。

  “一部中华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部治水史,大禹治水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淮河方域的人们。此次的探索之旅,将要探寻涂山庙会的空前盛况,感受大禹治水的精神内涵,对探索黄河夺淮隋唐大运河多次改道的历史有着重要的认识。”考察组还未出发,张秉政教授就向大家介绍了凃荆二山之壮美及禹王治水成功大会诸侯的故事,考察组满心期待着这次探索之旅。

  车子开在前往蚌埠的路途上,沿东海大道一路向西,过张公山后不远,即可远远望见一片挺拔的山峰郁郁葱葱。这里,蕴含塞北山脉的雄浑和江南山水的秀美;这里,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这里,就是历史文化名山——— 涂山。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成千上万的人齐聚涂山,扶老携幼一起祭拜大禹、爬山游玩、购物娱乐,热闹的场面往往持续一个星期。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涂山上的禹王庙会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承了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呈现出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当车子停在涂山脚下,欢快的花鼓灯便演奏了起来,山下两旁的路面上也已经是被摊位摆满,各种商贩将自己经销的商品开始出售,路两边的人们已经将整个马路围的水泄不通,抬头望去,在涂山的山路上,黑压压一片的逛庙会的人们已经大排长龙一样堵满了整个山路,让人为之惊叹。

  从山脚下向山顶禹王宫走去,人们行走比肩接踵,上山的人们和下山的人们已经将整个山路堵得满满当当。

  “作为民间祭祀的禹王庙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和九月初九盛大举行,除了抗战期间蚌埠、怀远沦陷及“文革”期间一度中断外,民间的禹王庙会一直延续至今。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朝禹盛会,最是隆重。这一天,从山脚到山顶,登山赶庙会的人群浩浩荡荡,少则万人,多则10万人。”

  行走的过程中,一位本地老者向考察组介绍着禹王庙会的历史渊源,在他的印象中,每年的禹王庙会都是很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来此祭拜大禹,也会带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回去,带动当地的经济。

  在登山的路途中,考察组成员看到山上山下,庙里庙外,鞭炮声声,鼓乐阵阵。这时候的涂山,俨然成了歌舞、小戏、大鼓、琴书、杂技、魔术的表演场,还有不少香港、台湾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香客游人也来这里寻根祭祖,登山朝禹。

  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路程,考察组终于达到了位于山顶的禹王宫景区。踏步迈进禹王宫,便被它的建筑结构所震撼。禹王宫现占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五进。

  考察组进入禹王宫,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香炉,香客们在旁边引火焚香,在香炉旁祈祷祈福,请愿还愿的人们络绎不绝,不一会儿整个香炉的香灰就已经有了小半层了。

  在启母殿,奉祀禹之妻启之母——涂山氏女,殿前烧香祈福的人们络绎不绝。最值得关注的是,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树内又生出楮树,其枝丫盘蜒如龙,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赞为“老树参天欲化龙”。这里的老百姓称之为“树中树”,相传是大禹与涂山氏女婚配时栽种的连理树。沐日月之精华,吸山水之灵气,两株枯木中又钻出生机盎然的儿女树。

  只见树的缝隙上塞满了硬币,经过的一位老人告诉考察组成员,当地人把钱放进书中就是预示着树生钱,树生树也能够生钱的说法在当地普遍流传开来。

  “来着就想祈求个平安,看到整个涂山上的风光这么优美,真是不虚此行。”正在树上挂着平安带的姓朱的教师说道,这是他见的人最多的香火鼎盛的一次庙会,让他对涂山禹王文化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她说要把这次经历回去告诉学生们一起分享。

  “登临禹王庙,但见涂荆二山交相辉映,构成千里长淮风光旖旎与历史文化熔于一炉的壮丽景观。此行让我们收获颇丰,感受到明初开国文臣宋濂从游历此地,所道‘临濠古迹唯涂荆二山最著’说法不误”。回到车子中,张秉政教授意味深长的说道,这是他在淮河方域感受到的难忘旅程。(实习记者 李华锡)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一:探寻古韵悠扬的运河名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二:揭开柳孜运河遗址的神秘面纱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三:找寻古色古香的临涣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四:走进“卞水咽喉”宿州城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五:闵子祠中话“忠孝”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六:探秘泗县地面的“活运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七:探寻泗县霸王城与释迦寺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八:钟馗、虞姬与灵璧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九:名扬天下的“灵璧奇石”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探源灵璧花石纲与垓下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一:探寻萧县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二:宿迁的运河民俗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三: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四:找寻商丘运河人文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五:拜谒阏伯庙与木兰祠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六:走进中原康百万庄园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七:探源河洛交汇的运河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八:探源“中原庙会文化”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九:走进新郑“祭祖大典”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