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行走隋唐大运河系列纪实十九:走进新郑“祭祖大典”

发稿时间:2016-12-01 08:5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2013年9月份,“行走隋唐大运河”大型文化考察活动在“运河名城”安徽淮北悄然兴起。考察组以“走运河,话两岸,溯历史,展风情,看变迁”为宗旨,力求按照“世界遗产点、大地风貌、市井生活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位一体的考察,将运河进行全方位展示。三年来,考察组一行冒严寒、战苦暑,途径5省2直辖市和30余个地县,至2016年10月底将通济渠、永济渠考察完成,隋唐大运河全线考察结束。为展现隋唐运河考察的整体面貌,反映考察途中的人文历史情怀,本网特录系列纪实报道于此,以飨读者。

祭祖大典现场。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为轩辕黄帝的诞辰,即上巳节,是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就形成了三月三拜轩辕的活动。

  随后在河南新郑,兴起了三月三登具茨山(位于河南新郑,系黄帝活动遗迹)朝拜轩辕黄帝活动,并形成民俗一直延续下来。从1992年,新郑市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寻根拜祖节,后演变为炎黄文化节,拜祖大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一直延续至今。每年到此,来自五湖四海的近万名炎黄子孙,怀揣同根同祖同源的虔诚之意和拳拳赤子之心,聚首轩辕故里,义举同襄,齐梦共筑。

  农历三月三日,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一行曾前往新郑探寻黄帝故里,由于朝拜轩辕黄帝活动上升到国家行为,考察组未能到达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2016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初十,考察组再次踏上行程,力争将探寻人文始祖的步伐进行到底。

  不忘初心 再次踏上寻根之旅

  进入新郑市地界,一个印有“中华第一古都轩辕黄帝故里”字样的城墙映入眼帘,墙壁正中间前方有一尊莲鹤方壶的青铜器雕塑格外引人瞩目,作为从河南新政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已经成为了新郑市的城市名片。

  顺着城墙向北走,便进入了炎黄大道,时不时路边的广场或公园中也会有几尊轩辕黄帝塑像,而在炎黄广场中矗立着炎黄二帝的塑像,使得整个广场庄严肃穆。

  “炎黄二帝为争夺中原大地之间起了战争,后来黄帝将炎帝打败,而后炎黄二帝结盟,共同治理国家,后人将中华儿女称为炎黄子孙”。张秉政教授向大家介绍着炎黄二帝的故事,时不时地拿起相机进行抓拍。

  行走隋唐大运河,必然少不了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现如今人们认祖归宗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考察组一路奔波最终到达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有熊氏的族居地——黄帝故里景区。

  一下车,一行印有丙申年祭祖大典主题的牌匾便映入眼帘。据了解,2016年丙申年黄帝故里祭祖大典将继续沿用“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谐和睦”的主题,主要是为了体现互动性,对黄帝故里文化以外的少林文化、中国功夫、嵩山文化等由黄帝文化派生衍生文化进行互动彰显。

  “这么宏大的场面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看来新郑人非常重视炎黄文化和拜祖文化,这也将影响着整座城市。”漫步走进黄帝故里景区,领队张秉政教授便被庄重威严的气势站震撼住了。

  整个景区面积多达7万平方米,整体布局突出“中华之根”的主题,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等五个区,气势恢宏,灿然有肃。

  一条轩辕路横穿整个景区,将黄帝故里与姓氏广场分为两半,景区中更有姬水河贯穿景区,为整个景区增添了一分灵气。

  沿着主干道往里走便是黄帝故里的大门,黄帝故里景区的大门为汉阙。在主干道两旁,分别分布着指南车、纪念石、日晷、蹴鞠纪念碑等景观,主干道两旁分别印有祭祖大典主题的黄色旗帜,旗帜随风摆动,鲜明而醒目。

  在拜祖广场,越过十余米的照壁墙,紧接着出现的就是在广场中央的祈福树,金色的四根浮雕柱围绕在祈福树周围,祈福树全部为金黄色枝干和树叶,上面栓满了各种祈福的红丝带。

  “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全家平安事事如意。”一名女士带着他的孩子边栓红丝带边祈祷祈福树,最后虔诚的拜了三下,摸摸孩子的头便走了去。广场北方中央端坐着轩辕黄帝石雕,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利剑,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睿智、英武、端庄、慈祥。

  广场两次分别为各种名人题词的文化长廊和枣树,枣树上挂满了各种祈福的桃木牌。“希望我即将出生的小侄子,平安健康,快乐,长得帅帅的。”一名来自延津的彭女士在桃木牌上写下了自己的祈愿,顺势挂在枣树树干上,随风摇摆的木牌寄托了无数“善男信女”的期盼和寄托。

孩子们在现场挥毫泼墨。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李华锡 摄

  见证祭拜大典 感受始祖文化

  向后望去,在祭拜广场上,正举行着拜祖仪式,来自河南郑州的中华国学教育联盟近200余人正在此举行拜祖活动。伴随着婀娜妩媚的汉舞《礼仪之邦》拉开了拜祖大典的序幕,郑州孝文化基金会负责人,国学促进会秘书长、郑州蒙正大成教育学校校长等人先后致辞,并净手、上香、三鞠躬后,教育联盟成员200余人先后上台敬香,无论是男女老幼,各种凝聚的眼神和双手合十的动作无不对自己的始祖表现出尊敬和虔诚。

  有的大人领着小孩,有的子女搀着父母,或者夫妻双双扶携着将一柱柱上香插在炉鼎上,香烟缈缈不绝如缕,伴随着春风飘散在整个祭祖广场上,久久不能散去。

  “来祭拜文明始祖是一种对祖先的尊敬,我们炎黄儿女不能忘掉自己的祖先,我们的根永远在华夏民族中。”已经连续三年携家人参加拜祖大典的王松先生来自河南郑州,对于他来说,祭拜祖先是一种寻根的旅程,他也想将这种方式传承给自己的子孙们,让他们也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

  看到此番情景,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感慨道,“‘天地之大德曰生’,从大家虔诚的祈祷中我看到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希望,希望国人能够将这种力量继续传承给子孙后代们,认祖归宗,祭之以礼,还是最应该抓起来的。”

  祭拜典礼结束后,一群身着古装的孩子们跑到大典中央,跟随着老师读起了儒家经典《论语》,全场200余名祭拜者也跟着齐声诵读。在一旁的孩子拿起毛笔书写着书法,诵读结束后,十余幅各种各样的书法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跑到台下将书写着儒家经典的名言的书法作品送给在场的祭拜者,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随后30余名小学生接受师长们的破蒙开智礼仪,点朱砂、开天眼,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孩子们头上一颗颗朱砂印寄托了父母师长们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明德尚学之愿。

  伴随着音乐,紧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武术与中医的药性赋融为一体的表演,寓意着中国中医的博大精深与武术的静、动、力、和融为一体,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在场的所有观众无不拍手叫好,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华儿女的尚武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随后轩辕黄帝像两侧的两尊金龙口中开始吐出了水流,一个美妙的奇观将整个祭拜大典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景观只有每年大典结束后才可以看到一次,今天真是太幸运了。”来自河南平顶山的赵先生是摄影爱好者,这次是专门来到这里拍祭祖大典,看到这,他不时的发出了感叹。

  “举办一场隆重的祭祖大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整个拜祖大典让我们看到了华夏儿女认祖归宗的殷切希望,也让更多的炎黄子孙找到了华夏之根,无疑对国民大众来说是一次心灵的升华和慰藉。”此次祭拜大典的组织者,孙志强先生感慨道,通过多场的祭祖大典仪式让他感受到了国民的寻根意识,这是他最值得欣慰的事。

  典礼至此告成,考察组参观了轩辕丘,并在广场的西南侧亲身体验了投硬币求福气的活动,并向隔路相望的姓氏广场走去,黄帝故里景区门前广场原名轩辕广场,由于地处老城区,形状不方不圆,道路斜穿而过。

  轩辕广场2008年更名为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由原来的7千平方米扩建成1.5万平方米的方形广场,将景区内鼎坛移至百家姓广场,放至广场靠南三分之一处,鼎腹饰九龙,首顶艳阳火球,口倾水纹,祈风调雨顺,象征祖国统一安定。造型庄严、凝重、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一鼎”。

  俗话说:万姓同根,根在人祖。“中华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这里的中华姓氏广场周围种植了活化石的水杉,共计960棵,正好象征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名游客看到这里惊讶地说。

  中华姓氏广场的负责人告诉考察组成员,“中华民族就像是一棵棵的大树,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就象是树的春华秋实,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请不要忘了你是树的哪根、哪枝、哪叶,这也正是我们修建这中华姓氏广场的原因。”

  来自澳门的黄辉诚感慨地说:“走遍世界各地,才更加深切体会到中原这片热土的发展和巨变。”他要把这些变化,带到澳大利亚,带到他去过的每个地方,他衷心祝愿祖国繁荣富强、国泰民安。(实习记者 李华锡)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