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育思考:适应“工业4.0”,职教应如何转型

发稿时间:2016-11-01 08:49:33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者按: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为制造业提质增速的战略,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再兴战略”、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等。各国也将职业教育作为提升整个国家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水平的重要举措,并将职业教育的改革推向了新的境地。因此,深入把握工业4.0进程中引发的就业变化,思考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应对产业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工业4.0的浪潮,不仅凸显了制造业技术驱动特征明显、全球产业格局重塑、高技能劳动者需求迫切等新趋势,并且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影响了当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转换。为了顺应此次全球制造业升级浪潮,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政府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举措。与德国的“工业4.0”相比,虽然在发展基础、产业阶段及战略任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战略使命和核心理念是一致的。

  工业4.0引发的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变化

  面临工业4.0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颠覆性变革,如何处理并应对工业4.0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一轮矛盾,牢牢把握工业4.0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的脉搏,通过新渠道、新途径实现新的就业增长与结构优化,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劳动力市场需求缩减,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内忧外患。第一,劳动力市场需求大量缩减。工业4.0引发了制造业地理版图的剧变,日渐趋向中心化和一体化。如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国外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美国制造业正处于明显的“回流”趋势,这对定位于中等技能人才培养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将造成巨大的冲击。一方面用人需求减少,尤其是制造业相关的专业将会面临着萎缩的危险,另一方面专业与产业不匹配的矛盾将会更加凸显。第二,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仅占工人总数的5%左右,缺口数量巨大,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40%的比例相差甚远。而当前一些职业学校的专业群虽然基本涵盖当地重点产业,但重点专业和重点产业的对接却不是很完整。这种专业产业倒挂现象,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与产教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尚未建立针对产业升级做出相应专业调整的动态机制,“结构性失业”在所难免。再加上现代产业结构逐渐趋向软化,市场需求重心逐渐向服务业偏移,使得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难以形成互动共赢模式。

  岗位专业技能逐渐淡化,岗位协调能力日益重要。随着自动化生产的提高,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具体表现为许多传统工作岗位的消亡或合并,对工人专业知识、能力要求也相应拓宽。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逐渐淡化岗位专业,转而注重岗位协调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在劳动分工、劳动规范化以及决策权分布方面做出改革,要让工人尽可能地多从事不同类型、不同技术难度的作业,形成了以低度分工、适度规范化和决策权下放为特点的劳动组织结构,即不实行岗位之间、工种之间的严格分工,公司不对车间提供具体的人员配置和工人技能培训计划,车间的生产协调、工人的技能培训基本由车间管理者的“现场干预”来进行。而当前职业教育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导向,实施的订单班及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岗位所需的娴熟技能,一方面很容易囿于“工具化”的困境,另一方面却是工业机器人轻而易举能够代替的,这与工业4.0背景下工作岗位拓展协调的要求背道而驰。

  专业对口概念逐步淡化,通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备受关注。以工业4.0为标志的生产的智能化,看似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对于劳动者的技能需求,实则只是转移了技能要求的重心,对从业人员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为广泛的要求。这意味着高度信息化、高度自动化、高度智能化的生产高度重视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也对知识型员工提出了迫切需求。随着工业4.0进程不断深化,在不久的将来,直接从事制造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将大幅减少,而溢出的剩余劳动力则需要成为机器维护员、软件设计者,通过操纵智能软件管理机器人完成生产任务。这种生产方式下,从业人员需要很高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正是鉴于这些考虑,世界各国纷纷调整改革其职业教育内容的重心:一是逐步拓展专业的宽度,淡化专业对口概念,转而以专业群为基础对接产业群发展;二是由强调“从学校到工作”的“就业导向”逐渐向“从学校到生涯”转换;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即注重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交流与协作能力,创新与革新能力的培养;四是职业教育整体层次的高移,推迟职业教育对象的主要年龄阶段,实施高中后分流。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