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人物 >> 青年领袖 >> 正文

王利香:天堂在左,生活在右——我的法学梦

发稿时间:2016-11-10 17:3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山东大学(威海)学生 王利香

  中国青年网威海11月10日电(通讯员 潘翔宇)一场肿瘤手术,打破了她的军人梦,但是当她发现,法律一样可以伸张正义时,梦想的火焰再一次在心中燃烧起来。

  2014年,她作为唯一的在校本科生,参与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度重大基金项目。2016年,她以本科生身份破例参加全国第七届法律修辞学会议,与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各高校的教授、博士、研究生交流学习,并成为全年级唯一一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学生。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追寻我的法学梦想。”在逐梦的道路上,她越走越坚定。她,就是山东大学(威海)学生王利香。

  寒门子弟,寸草春晖

  1995年寒冬,王利香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平凡的村落,尚在襁褓中的她便随着父母在外地“流浪”,因此父亲给她取名“利香”,谐音“离乡”,似乎有些凄凉,但却在冥冥之中激励着她:“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母亲患有心脏疾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劳累过度患有静脉曲张,双腿血管暴露已经开始变形。没有稳定收入,全靠父母种地和打工维持生计,日子举步维艰……这就是王利香基本的生活形态。生活的艰辛酸涩,并没有让她变得消沉颓废。相反地,她的心中充满阳光,也怀揣着一份小小的梦想。“我想当一名军人,可以伸张正义,还可以保护我的家人。”王利香说着童年梦想的时候,双眼泛着明润的光泽。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看,天寒地冻的日子,王利香就坐在柴火旁,听妈妈讲“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的励志故事。“长大以后,我也想成为花木兰、穆桂英那样正直、坚强而伟大的人。”这份小小的信念在王利香的心中萌芽、生长,自强不息、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价值观,渐渐地形成了。

  天堂在左,生活在右

  然而命运无常,2008年,14岁的王利香被确诊长了肿瘤,三个月的煎熬,8个小时的手术,14公分的伤疤,不但使她的军校梦破碎,还令本就艰难的家庭负担了4万多元的债务,同时梦碎的,还有在困顿中选择辍学的姐姐。

  天堂在左,让梦想通向彼岸;生活在右,将现实摆在眼前。姐姐的辍学深深震动了王利香的内心,和姐姐年岁相差不大的她,自然地感同身受,体会到生活的残酷。但她来不及软弱,面对亲人的憔悴,她必须坚强起来,她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给一蹶不振的家庭注入一剂强心针,她要背负着自己和姐姐双重的梦想继续前行。王利香坚信:人生而平等,命由天定,运由己生。命运可以在她身体上留下伤疤,在感情上留下遗憾,却挫不败她逐梦的勇气。在肿瘤手术后第10天,她坚持要求回家休养,第12天她便撑着虚弱的身体返回了课堂。凭借坚强的毅力,她很快就赶上几个月来落下的所有课程,两年后,她又克服了手术后体质的缺陷,被全市最好的高中录取。高中三年她自食其力,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

  逐梦法律,异乡求索

  “女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2013年夏,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威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法学专业。“虽然军校梦碎了,但是我发现,法律同样是实现正义的好途径。”王利香这样说道,“法律所伸张的正义,是社会普遍接受的正义。我想用我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帮助别人、启迪民智,让每个人懂法守法、坚持公平与正义。”年少时的生活境遇没有击垮王利香,反而将她的心打磨得更加沉静豁达。她想用实际行动证明:即使身陷荆棘,也不要放逐自己,自立自强,总会寻找到前方的路。因为人生就像法官面前的天平,一边是失去,一边是得到;一边是耕耘,一边是收获。

  为了追寻法学梦,她从不吝啬对知识的渴求,勤奋刻苦,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科研实践活动。然而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俨然是一个新的战场,从未接触过电脑的王利香,遇到了她在大学的第一道难关——学习计算机。“刚开始什么都不会。”王利香回忆起第一次带队做科研立项的时候,“100多页的文字处理,放置、剪切、复制、粘贴,都是我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好在苦心人天不负,她的科研论文成功发表在核心期刊。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乐观坚强的王利香,在和同学们相处时,纵使囊中羞涩,也从未因为自卑而后退。从初中开始便经济独立,进入大学后,她依然选择做各种兼职工作:办公室助理、推销员、餐厅打饭、家教、发传单……多年的摸爬滚打经历不仅给她的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而且磨砺了她的性格,塑造了她良好的心理素质。她始终告诫自己:“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个性、誓要成功的气势鼓舞着她,大学期间,她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在今年成功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继续学习她最爱的法学。

  心怀感恩,一往无前

  “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是王利香的法学理念,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为了报答学校、社会、国家对她的帮助和培育她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公益服务活动。她奔跑在国际铁人三项的赛场上,穿梭于义卖的摊位间,她在毕家疃小学的讲台上传道受业,在威海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传递爱心……失聪孩子的笑靥,盲童对光明的渴望,失独老人的对孩子的思念,尘肺病人的痛苦呻吟,在她的心头敲出密密麻麻的痛感,让她懂得公益的意义,在公益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她把自己比作一只缓慢行进的蜗牛,带着一腔感恩之情,怀揣着年少不曾枯萎的梦想,不断地勇往直前,在人生这条漫长的阶梯上,一步一步地走向远方。如果你问她何时才能停下来,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拼搏到感动自己,坚持到无能为力。她用天道酬勤、自立自强创造着一种全新的生活,以梦想和亲情为双翼自由飞翔,苦难如同时光的刀锋,曾经真真切切地加诸于她的身上,却也将美好的未来托举,使其高蹈于云霄之上。

责任编辑:王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