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头条 >> 正文

高校专家共话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

发稿时间:2021-10-11 09:4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探索“贵州高质量发展乡村建设体系”,立足省情、放眼全国,构建“培内力、活机制、开新局”的长效基础,高质量推进本年度贵州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9月28日,由该课题组联合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贵州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端智库、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主办的《贵州“十四五”时期乡村建设行动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研究高端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贵阳召开。来自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江海学刊》编辑部、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学术期刊的13位知名学者作为特邀嘉宾在论坛上作了主题发言。学者们围绕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取向、政策调适、工作方法、核心关键、落地模式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

  立足国情省情,把握政策定位和调适

  武汉大学吕德文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初心使命的重要表现。在实践中一是要充分保护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做大蛋糕”过程中的积极性;二是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分好蛋糕”。进入到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制度实践中,构建初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三是注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建立以社会主义劳动伦理为基础的健康的精神生活,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至关重要。

  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黄其松教授认为乡村振兴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国家战略,而我国又有着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尤其体现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贵州在此基础上,更面临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巩固期。因此,如何做好我省乡村振兴进程中复杂任务之间、区域差异之间、多重目标之间的政策调适,对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达成政策目标非常关键。

  复旦大学贺东航教授进一步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参与、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宏大工程,既要形成政府和市场分工协同的良性互动机制,也要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人。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县级政府在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是执行落实上位规划。在“地”、“财”、“人”、“治”(治理方式)、“路”(发展模式)等问题上需要着重研究并创新思路。

  积极利用教育资源,发挥文化治理作用

  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云南大学周平教授认为,我们要实现的是一个全新的乡村发展目标,涉及到塑造新的产业、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明。因此,乡村振兴工作首先要充分发挥政权治理或体制的力量,充分发挥好村两委、第一书记乃至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其次要利用政权、组织的力量对乡村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次要培育和塑造新的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引导生活、规范行为、维护秩序、涵养心灵的作用。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院长陈华森教授提出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思政育人促进乡村振兴。高校应立足自身优势,瞄准人才培养工作,着力构建课程思政、管理思政、科研思政、实践思政的大格局,全方位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史云贵教授则从贫困山区对口帮扶的具体工作机制入手,分析介绍了四川大学对口帮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过程中的重要探索:“人才嵌入”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支持、“医疗嵌入”提升老少边穷地区医疗服务水平、“ 教育嵌入”人才培养体系、“产业嵌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路相伴“异地搬迁”解决群众“留的下”问题。

  贵州大学贵州基层社会治理高端智库副主任段忠贤副教授就做好新时代高校特色智库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谈了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认为关键在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立足科学深入的调研,把握发展趋势、切中实践需求,为政府决策多提供高质量资政建言。

  抓住核心关键,创新工作方法

  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武汉大学贺雪峰教授就乡村振兴实践谈了三个关键问题:一、如何“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根本途径是拓展增收空间,打通城乡,依靠市场。政策的主要作用应是为占农民绝大多数的一般农业地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基本秩序,提供保底;二、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府应着力于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公共服务,并未农民可以真正有效地进入到市场体系之中提供协作,脱贫地区才会有活力;三是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红梅教授结合对贵州特色山地农业发展的深入调研,提出政府除了公共服务、基础社会建设外,应在林下经济、民俗旅游等确定的12个重点发展产业中,注重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合作的运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确保农户、村集体和社会资本共同受益。

  南京审计大学张振波副教授从乡村治理内生秩序的生成和维护角度,分析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作用,提出应注意乡村社会关系的内在联结和柔性互动,特别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非正式关系”提供的“非正式秩序”、“非正式支持”和“非正式问责”,这影响到了政策在基层社会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江海学刊》编辑部成洁编辑从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工作方法入手介绍一些地方探索的“协商治理”工作方法。认为“协商治理”既为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了外生性的理论与技术指南,也为乡村建设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锻造奠定了知识、程序、话语、素养的制度载体。需要通过优化乡村协商治理的制度体系、具体机制、文化氛围,为乡村建设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平台、技术和文化支撑。

  在乡村振兴的实践操作和具体模式上,南京审计大学苑丰副教授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尧龙山村、赤水市白云乡平滩村及国内其他省份探索的“村社全要素股份合作”改革的成功经验入手,认为以村两委为骨干、倡导发挥乡贤的积极作用、以敬老互助为纽带,开展全要素股份合作的操作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村集体“空壳化”、村庄“空心化”、合作社“空转化”、政府财政资金使用后期管护不足、社会资本逐利性强等困境,建立了村庄要素全、产权清、政府市场社区联动的乡村振兴格局。

  论坛由课题组首席专家、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南京审计大学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研究院院长金太军教授主持并做会议总结。(苑丰 张振波)

责任编辑:李华锡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