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不让一个人掉队”

发稿时间:2022-07-26 10:3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7月23日,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在北京召开。全国青联主席汪鸿雁就“携手应对青年发展的新挑战”主题,与金砖国家青年部长和与会青年代表进行对话。

      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梅子言分享青年行动案例。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美荐发表主旨演讲。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老师林杨琼分享青年行动案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隽辉/摄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云南苍山脚下,美得像一座花园。”

      在7月23日举办的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主题论坛上,来自云南省大理州实验小学的11岁的梅子言成了在场年龄最小的发言代表。

      梅子言说,自己最喜欢的是学校的8000多册藏书——这些书让小“书虫”不亦乐乎。虽然是一所远在边陲的小学,却能够通过互联网邀请外国小伙伴共同观看冬奥会,线上观看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太空授课。

      “听爸爸说,在过去,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我的家乡有不少孩子没有机会上学。如今,脱贫攻坚这一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推动了教育跨越地理的天然屏障,使每个孩子不仅‘能上学’,还能‘上好学’。现在,如果你到中国农村来看看,就会发现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梅子言说。

      “教育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在这场论坛上,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国家政要对人类发展的未来表达了同一个愿景。

      教育的力量

      教育能为人类发展带来什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认为,在当今世界,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为他们提供可靠的指南针和各种工具,让他们能够自信地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航行。

      “今天,教育的成功关注的是身份认同、能动性、使命感。教育培养好奇心,打开思想;教育激发同情心,打开心灵;教育带来勇气,调动我们的认知、社会、情感资源,以采取行动。这些品质同样是我们最好的武器,可以用来对抗这个时代的最大威胁:无知。封闭的头脑会带来仇恨,闭塞的心灵会带来恐惧。这些都是能动性的阻碍。”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说。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师林杨琼的经历,印证了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的观点。

      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在15年前,林杨琼曾到这个地区的关桥中学支教一年。

      “课堂上有孩子答不上问题的时候、淘气的时候,我常常‘罚’他们下课后给大家唱歌。有一次,一个叫马小花的女孩特别害羞,既答不上问题,又不好意思唱歌。我告诉她,歌先欠着,什么时候攒够勇气了,再来还给我。”林杨琼说。

      过了很久,在林杨琼支教结束快要离开时,马小花带着一束小小的野花,认真地给林杨琼唱了一首歌。她说:“老师,我来还你这首歌啦。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呢?” 林杨琼说:“我们保持联络,你好好加油,以后来厦门大学找我吧。”

      很多年以后,马小花以全县第一名的高考成绩走出大山,考入了林杨琼的母校厦门大学,从学生变成了“学妹”。2017年,马小花本科毕业,她放弃在大城市更多的发展空间,选择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老师。

      在疫情之下,教育的力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线教育发挥中坚作用,从此前的‘有它很好’(something nice to have)迅速转变为‘必须用它’(something must to have)。教师、学生、教育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产业界人士无不在积极总结应对新冠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持续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长汪潇潇说。

      汪潇潇介绍,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之外全球慕课累计1.94万门,学习者2.2亿人次。截至2022年2月底,中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万门,选课人次近8亿,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次超过3亿。截至今年3月,中国高校教师利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比例已经从疫情前的34.8%提升至84.2%。

      “全球慕课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汪潇潇说。

      青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尽管在世界发展中,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都是当下需要重视的问题。

      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瑞碧表示,新冠病毒病大流行加剧了学习机会的不平等,在过去两年里,大约有16亿儿童受到学校关闭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里,教育机会上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这不仅会改变下一代能够接触到的工作类型,而且会改变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艾瑞碧说。

      如何打破教育中仍然存在的壁垒和不平衡?哈萨克斯坦“阿玛纳特”党青年团主席努尔然·热特皮斯巴耶夫认为,要开展包容性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包容性是创建无障碍环境的最后阶段,在这种条件下,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畅行无阻地学习、工作和获得各种服务。此外,包容性教育的发展可以保障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的权利。”

      姚明、霍启刚则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影响。

      “大学生支教是什么样的感受?我非常想体验一下。”2015年3月,姚明到四川一所乡村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支教,这两周他深深体会到做好乡村教育的不易,也让他对体育的教育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校有个学生叫梁宗伟,我感觉他挺有天赋的,他也特别喜欢篮球,所以平常对他多指点了一下。后来有次下课了,他偷偷塞了一块饼干给我,说‘老师,上课时间这么长,你饿吗?’他的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觉得,并不单单是我到这里教他们篮球,他们学到了技能,他们也有一种反馈,而这种反馈是双向的、正向的。”姚明说。

      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基金创始人姚明表示,包容公平的优质体育教育不仅仅需要法律的保障、学校的重视和家庭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当代青年,正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建设更加包容、美好人类社会的生力军,我们诚挚地期待你们都能认可体育的重要价值,培养终身运动习惯,如果有机会,也希望你们能像4000名姚基金青年志愿者一样,把体育的快乐带给更多的孩子们,与我们一起努力,‘以体育人’。”

      “体育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强大他们的精神。在我看来,体育是一种可以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通用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可以改变社会对包容和公平教育的看法。”全国青联副主席、香港功能团体界别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说。

      教育如何不让一个人掉队

      面向未来,教育是为了确保在人类的发展中“不让一个人掉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表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承诺“不让一个人掉队”。

      “为了建设公正、公平、宽容、开放、包容的世界,让最弱势群体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四提出各国必须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 促进‘全民终身学习’。 教育有助于构建包容的社会,不是把学习多元化当成问题,而是认识各种形态、各种形式的个人才能,并为其创造蓬勃发展的条件。”夏泽翰说。

      不少与会代表认为,在青年成就未来的过程中,教育应当先行。

      “为实现‘包容与公平的优质教育’,我们需要共同做出许多改变。为了支持教育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我们需要对教育政策进行必要的改变,并将其重点放在最弱势群体,特别是残疾人身上。在提供优质教育和改善学习成果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投入,改善流程,加强对成果和机制的评估,以便衡量进展。教师应该得到赋权,训练有素,专业达标,获得激励,并且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获得支持。虽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对青年的发展很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共同努力。”霍启刚说。

      新加坡文化、社区与青年部政务部长、贸易与工业部政务部长陈圣辉则认为,包容和公平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为了让我们的年轻人发挥潜力,让他们获得优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一个国家将无法实现和释放其公民的真正潜力。”

      每一个青年都是教育的受益者,每一个青年也将会通过接受教育而成为社会的变革者。

      陈圣辉表示,虽然政府在投资于每个公民的优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最终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自己,都可以成为变革者。

      “我们的青年将为世界书写下一个篇章,他们将引领我们发展的下一个方向。随着2030年的到来,我们还有8年的时间在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取得更大的进展——解决极端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增强妇女和女孩的赋能,应对气候变化……而这,都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陈圣辉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