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高校如何助力“高质量就业”

发稿时间:2021-03-05 09:3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拿到学校的就业统计,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已不再只盯就业率这一数字,“更重要的是就业质量”。

  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校如何保障和服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困境仍待解决。

  此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在第11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就曾表示,面对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高等教育的使命和目标应该有新的发展,“除了提升学生的薪资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他的工作做准备,这两方面都要平衡好。特别是应用型、职业型高校,要更多地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做好准备”。

  “高校肩挑两头,一头是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一头是学生的就业需求,产业离不开教育,教育也要建在产业带上。”在许玲看来,学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衔接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她在衡量就业质量时首先看的是对口就业率,“如果学生毕业时在本专业领域或更大的专业范畴内,找工作比较难,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专业结构合不合理、培养质量素质高不高等。”

  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就业”,更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积极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强化内涵建设,调整学科结构,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体来看,郑亚莉表示,学校首先要进一步挖掘就业与供给侧的结构融通度,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结合国家战略决策的新思路和新变化,开展充分地调查研究和广泛论证,合理培育和发展新专业,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建立更符合新的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课程标准,不断优化人才供给侧结构,使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理论储备、技能技术水平、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国家建设的战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郑亚莉认为,学校要进一步挖掘就业与校企双元育人实践的紧密度,以产教融合推进高质量就业。比如,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开发专业课程,真正实现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基础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突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一个人从学历教育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毕竟有限,大量知识技能还需要在工作生涯中不断学习获得。”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兼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为,必须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启动符合基本国情的学习型社会建设新征程,整合日趋健全的正规教育、相对分散的继续教育,一并融入更具有包容性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之中,开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格局,尽快形成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方式,更加适应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许玲也提出,当下产业更新速度加快,“一次学习、终身享用”的思维已不适用。国家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助力人才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企业和院校积极开展深度合作,比如企业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能只靠挖人“搭便车”,也要为在职员工拓宽再教育渠道。而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培训在职员工,同时可融通职前和职后教育,更好让教育与市场和社会需求对接。”许玲说。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但产教融合的政策关键在落实。”许玲告诉记者,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地需要多部门联合协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实施难度较大,这次她也带来一份建议,呼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监测体系,同时建立产教融合政策监测系统运行的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胡梦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