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培训辅导 >> 高考 >> 正文

“贯通班”是学校改革中的“特区”

发稿时间:2019-07-29 14: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4年前,北京市首次推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以下简称“贯通班”),3年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成为第二批试点院校,在七年贯通培养中的基础文化教育阶段引进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包括走班制、选课制、导师制等。

  如今,首届“贯通班”学生已顺利升入高职。回过头来看,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又有哪些培养心得?怎么看“普教”“职教”的贯通融合?近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

  记者:为什么要在七年贯通培养中的基础文化教育阶段引进了北京十一学校的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李继延:北京十一学校是教育部教育先行试点单位,校长李希贵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一直在探索教育改革,而不是一心做高中升学率。当时,我和李希贵校长聊贯通培养这一项目,他说这个想法非常好,十一学校的学生也不是都上清华北大,也有一部分学生要进行二次筛选,他发现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比一般的本科教育更加有意义,对他的学生的前途来讲更加光明,因此他说,“与你们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尝试。”而且李希贵校长认为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是一条人才培养新路的探索,他把与我们的合作当作教育改革的试点和尝试来做。

  记者:我参观学校时,发现“贯通班”从教学空间、课程体系等都做了很多改革,有十一学校的“基因”,但又不完全相同。

  李继延:我很认同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最初把十一学校的教学方式、课程教材和学校管理体系都拿了过来,并不想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但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一样,430分和560分的学生怎么能一样呢?再加上环境和条件都和十一学校不可比,后来才决定“走劳职特色”的理念,做一些“本土化”的改造,李希贵校长也接受了。既然合作,完全是“十一模式”或 “劳职模式”就没有必要合作,所以我们现在走的是具有“劳职特色”的贯通培养道路。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这种合作至少提醒了我们职业教育能不能进行走班选课、导师制、学分制等。

  记者:学校是如何让十一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这里“落地生根”的?

  李继延:首先领导班子必须统一思想,取得一个共识,这是一次探索,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既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他”,是一个“杂交”的结果,如果我和李希贵校长的思想不统一,也很难。

  我们的学生不是十一学校那些拔尖的好学生,我们负责贯通班的47位老师也全部是新人,与十一学校这么多年形成的教师梯队没办法比。如果简单照搬十一学校的模式,就可能永远比不上十一学校,就必须在基础上进行改造。其实我们的压力也很大,我们把贯通班当作学校中的“特区”,这中间的改革探索也一定有阻力,比如当时要把位于中间的讲台拆掉挪到一侧去,就有很多人反对。贯通班就像一颗很小很弱的种子,土壤空气水分都需要,如果不罩上大棚,活不了。

  记者:现在首届贯通班学生已经念完了大一,两年后即将面临升入本科的问题。这一阶段,您怎么考虑的?

  李继延:贯通培养是一个“半拉子”工程,高职阶段过后接的是本科。本科院校虽然没有制度设计,但学生想拿文凭,英语四级、数二能过吗?如果不能过,不是稀释了学历文凭吗?贯通培养前两年70%的基因来自十一学校,20%是“劳职特色”。进入高职阶段,我想走第三条道路,既吸收、继承选课制、走班制等十一学校的基因,也要按照本科院校的标准,把英语、数学等课程及相关管理办法加上去。比如,我们现在高职阶段的学生都需要上晚自习。很多学生不想上,说大学生凭什么上晚自习。我说,不加课程课时你现在的成绩3年之后进入不了本科。所以,有人感觉高职阶段我们又在往回收——需要加强升本的考试课程。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