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浙商大:专业课飘出“思政味”

发稿时间:2020-04-22 23:12:01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从方案设计、建设施工到交付使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仅用了10天时间,在感受中国速度的同时,反映了什么?”

  在浙江工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建筑结构》课上,专业课教师田敏变身思政课老师,从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切入,向学生讲起了战“疫”中的建筑精神。

  事实上,结合专业讲述的建设者故事,也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责任。学生李思玥说,“宅”在家中快60天了,每天读着疫情相关的信息,自己也有些焦躁、困惑了,听着老师有关火神山的讲述,为国家感到自豪和骄傲。

  “专业课也蕴含着思政教育资源。”疫情期间,浙江工商大学在“云”上开学,不少教师挖掘疫情中的感人故事,让专业课飘出“思政味”。

  近年来,浙江工商大学一直重视思政课程的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科研平台等,鼓励教师走进学生实践团队、生活社区、学习网络,形成课堂内外贯通、多学科交叉的思政教学。

  在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金一斌看来,每一门专业课程同样有着育人的价值。他要求,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前沿科学,无论是线下课堂还是在线教学,专业课也要探索课程育人,要传递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因发现青蒿素,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高级生物化学》课上,教师冯立芳从屠呦呦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青蒿素、解决疟疾治疗的难题开讲,向学生讲述屠呦呦发现、提取、纯化青蒿素的过程,让同学们明白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用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挖掘合适的素材建立思政案例库。

  冯立芳认为,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立德树人,也是每个老师的责任,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发挥课程教学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在他看来,专业课上的鲜活案例,就是培育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最好教材。

  事实上,这样的专业课上的思政教学,在浙江工商大学并不鲜见。

  去年,学校推出“课说浙江”系列,许多授课老师都会介绍浙江的基本现状、发展历程、巨大成就、成功经验等,并带着学生走进基层,访农户、游红船、进余村……

  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授课方式,也让“领略浙江精神、收获中国智慧”的“课说浙江”“一课难求”。

  跟随老师走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是浙江工商大学推出的思政课“移动课堂”,每年累计参与学生有500余人。在浙商大,每个大二学生都要完成2学分30学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参与学生2万多名,完成社会实践报告近1000余篇。学校的“红色管理案例库”,梳理出百余个与教学内容配套的红色案例,被“企业危机管理”“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导入运用。

  疫情期间,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们主讲的“疫情防控公开课”,涉及“疫情下的城市管理”“疫情下的社会组织”“防控疫情中发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等主题。仅一节课的时间,多门课的点赞数超30万。

  “润物无声。”每次上完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梦云都会和学生多聊几句。他认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前行,可以让思政课从专业课程中寻找实证的基础,专业课也能从思政课中寻找思想的火花,滋养大学生心灵的拔节成长。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