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遭受性侵的女孩,后来怎样了

发稿时间:2020-04-14 10:2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网

  近日,随着鲍某明涉嫌性侵未成年“养女”事件的发酵,女童保护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一些童年遭受过性侵害的女孩,也勇敢走出来接受媒体采访,向公众讲述内心深处的心灵创伤。从许多受害者的叙述中可以发现:许多时候,自我保护意识的缺失、对身边熟人的轻信以及受到侵犯后因“耻辱感”产生的“沉默”,让许多孩子意识不到自己受到了侵害,也羞于主动求助。

  令人痛心的是,往往是在侵害发生后,家长和学校才意识到相关教育的重要性。而此时,孩子生理和心理已然形成难以恢复的巨大伤害。因此,对于此类现象,在健全完善相关立法、对施害者依法严惩的同时,社会也有必要将儿童自我保护教育常态化,从而防止更多悲剧发生。

  首先,必要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孩子构建起自我保护的第一道屏障。由于受传统思想中孩子应当保持“纯洁”的观念影响,许多家长对于性教育问题往往讳莫如深,在谈及性别问题时也会顾左右而言他,导致一些孩子在相当长时间内对这些问题都比较懵懂。遗憾的是,这样的状态常常会给不怀好意者带来可乘之机。由于儿童并未从正规途径了解自我保护知识,使得他们在遭受侵害时往往意识不到这是错误的。

  在一些案例中,侵害者还会利用“煤气灯”效应,通过对孩子的精神操纵,使他们接受不当对待,诱导他们自我贬低,瓦解他们的对外求助能力。即使不少孩子会本能地觉得这样做有问题,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也会对此羞于启齿,独自默默承受巨大的心理阴霾。一些受害者坦言,这些经历会使自己的安全感大大降低,也会对此后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可见,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意识到:对此类问题避而不谈,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在面临危险时无所适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首先克服自身“耻于”谈论相关问题的心理障碍,而要及时介入,采取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知晓自己的哪些部位是不允许被触碰的,一旦发生此类危险应当如何学会拒绝、合理求救等等。

  同时,根据《“女童保护”2018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为317起,其中熟人作案比例近七成。由于熟人作案的便利性和隐蔽性,孩子的弱势和无知往往会使侵犯者逍遥法外,甚至对孩子做出多次伤害。据此,父母也应当提高警惕,及时为孩子灌输防范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坏人”可能会出现在身边。

  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则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系统和科学的指导。近些年,随着社会防范意识的增强,全国各地纷纷开启相关的儿童自我保护课程,通过漫画、情景剧、案例分析、举办讲座等不同的形式,分年龄分阶段教授给学生必要的生理知识、保护自我的实操性方式和相关法律法规。除了自我保护之外,学校教育也应当指导孩子哪些事情不可以做,由此避免他们因无知给他人带来的不当伤害。

  不过,目前许多课程仍然是试点项目,并未完全纳入基础课程教育;一些课程也是由生物课等老师代劳,在专业性上亟待增强。鉴于儿童侵犯行为的广泛性和相关伤害的严重性,将儿童自我保护纳入常设课程的必要性日益凸显。这不是“锦上添花”和可有可无的努力,而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性别观念,赋予他们自我保护“武器”的必由之路。因此,期待全国的学校进一步推进性别教育的基础性和体系性建设,早日实现相关生理知识的社会“脱敏”。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保持纯真与善良,但是面对潜在的危险,社会也应当通过系统的教育,唤醒孩子在面对侵害时的反抗意识和警惕心理,避免他们因无知和懵懂而受到伤害。唯有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侵害者的依法严惩和相关教育的持续推进,才能使每个孩子免遭侵害之苦,被温柔以待。

 

  

责任编辑:崔宁宁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