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孩子教育“老子”,“逆天”吗?

发稿时间:2016-10-10 08:47:00 来源: 大河报

  核心提示┃十一假期,许多人选择回归家庭,与孩子共度美好的亲子时光,但孩子经常像镜子,照出家长的不足,有些家长甚至会反过来被孩子“教育”一番。

  孩子咋反过来教起了“老子”?对此,专家表示,父母、孩子本该相互学习、共同成长,遇到“被教育”的情况,家长坦承及时认错,不仅不会损害家长形象,还有利于亲子关系。

  讲述:行为不当,娃反过来“教育”爸妈

  故事1

  野餐乱丢瓜子皮,被儿子“批评”

  孙先生是新乡人,儿子雷雷(化名)今年10岁。平日里,孙先生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父母是“绝对的权威”,然而这次十一假期的一次出行,改变了孙先生的看法。

  假期里,孙先生和妻子带儿子来到黄河滩玩耍,到了中午,一家人铺开餐垫,摆上食物,席地而坐,开始野餐。

  嗑着瓜子聊着天,孙先生和妻子非常开心。这时,雷雷“不愿意”了:“爸爸妈妈,你们不能把瓜子皮扔到地上。”说着,雷雷拿起手边的一个塑料袋,递了过去,示意他们要把垃圾扔到袋子里。

  “我挺震惊的,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孙先生说,在他的心里,雷雷还是个“小屁孩儿”,这一举动让他既惭愧又欣慰。

  故事2

  垃圾“分类”扔,儿子为妈做榜样

  陈女士的儿子名叫童童,今年5岁半,正在上幼儿园。

  假期里的一天,她和儿子一起逛街。走着走着,童童手里的饮料喝完了,找到垃圾桶后,童童问道:“妈妈,塑料瓶是可回收的,还是不可回收的,我该扔到哪个桶里?”儿子的话,同样让陈女士很吃惊,“儿子对垃圾分类的概念源于他读过的一本绘本,没想到他居然还记得,而且这么认真地执行。”

  陈女士说,让她羞愧的是,虽然自己比儿子懂得多,但总是随心所欲,从没有按照类别扔垃圾。事后,她反思了很多,还专门上网查了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并讲给儿子听。

  故事3

  饭桌上太“强势”,妈妈被女儿温柔提醒

  假期旅行中,柴女士从6岁女儿晨晨身上学到了谦让。

  十一假期,柴女士报团带女儿去山西玩。柴女士所在的团大概有40人,每次吃饭,八九个人一桌,俨然一场“恶战”。“饭菜倒丰盛,但好吃的不多,各人都是先下手为强。”

  第二天午饭,风卷残云之后,上了最后一道菜——红烧鱼。晨晨爱吃鱼,柴女士爱女心切,便将鱼转到自己面前,“狠狠”地夹了两筷子,把“战利品”放到女儿碗里。不一会儿,她又将鱼转过来,正准备发起“进攻”,女儿趴到她耳边说:“妈妈,有的叔叔阿姨还没吃呢,让他们吃几口吧。”

  “女儿的善良和纯真很触动我。”柴女士说,当天晚上,她表扬了女儿,并向女儿“检讨”。

  分析:亲子间应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在规则意识方面,很多时候孩子确实会比成年人做得好。”郑州市经开区实验小学老师陈建霞说,规则意识是最影响人们行为习惯的,这一教育大多在幼儿阶段进行。孩子年龄越大,了解到的社会越复杂,价值观越来越多元,曾经坚信的东西可能也变得动摇。在这方面,孩子反而更容易相信和坚守。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若瑜说,父母知识、经验丰富,教育孩子无可厚非。然而,孩子本性中的天真无邪,使得他们在有些方面会成为家长的“老师”。

  每个人都有自身局限性,无论成年人还是孩子,都需要通过学习、改变,一步步完善、提高自己。因此,当孩子对父母进行正确的“教育”时,父母大可以坦然接受,大方认错,并积极改正。“客观地面对自己,及时承认错误,不仅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还可以为孩子树立一个有错就改的好榜样,同时有利于促进亲子感情。”吴若瑜说。

  提醒:教育孩子,父母示范最关键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示范作用非常关键。

  陈建霞说,3岁~5岁,是孩子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虽会教育孩子,但影响孩子最深远的还是父母。因此,成年人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好示范,这一时期如果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如果父母说一套、做一套,教育孩子时振振有词,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父母的权威性也会大打折扣。”吴若瑜说。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帮孩子将优点保留、延续下去。“很多时候,孩子的优点是不需要培养的,父母只要发现并保护好它们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吴若瑜说。(记者牛洁)

责任编辑:崔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