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专家:学校要慎重选择诗词作品 不应一味背诵 要与生活相结合

发稿时间:2021-04-02 10:5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近日,一场以“慎终·追远”的生命情思为主题的清明诗会在北京敬德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敬德书院主办,北京晚报《教育周刊》、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协办。

  中小学生在诗会现场进行表演。(摄影:顾昕昕)

  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诗会的形式,促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赋予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继而通过中华诗教这一独特的育人路径,加强和引导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五育并举”教育实践与探索。

  海淀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很多时候没有抓住其精神内核,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中国传统节日缺少了仪式感。“现在的孩子谈到传统节日不如外国节日印象深刻,就是因为缺少了仪式感。仪式感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为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它的精神内涵,让平常的日子也散发光芒。所以,我们应怀着敬畏的心理,唤醒对生活的尊重,重新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核,应该把仪式和仪式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吴颖惠说,她倡议让吟诗诵诗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仪式之一。这样传统文化借助节日庆典仪式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清明节不仅仅是烧纸祭祀活动,还有更多踏青迎春的文化意义,这样清明节才能被年轻人接受,而不会流于形式。”

  不过专家也表示,对古诗词的选择还要更加科学。“学校在教学中要慎重选择诗词作品,尤其是中小学,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名篇,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多样性一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斐认为,中国古典诗词应该深层次欣赏,解读古典诗词,不应一味背诵教科书上的内容,拾人牙慧,而应投射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清明时节,万物蓬勃复苏,往往容易勾起人对生命的关注,产生寻根的情愫。教诗词最重要的还要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点化润泽孩子的生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

  在诗会上,来自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星火小学以及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的学生在现场进行了清明诗词诵读展示。

  中小学生在诗会现场进行表演。(摄影:顾昕昕)

责任编辑:胡梦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