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千名学生一个心理老师,多位北京政协委员呼吁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发稿时间:2021-01-26 09:2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多位市政协委员把目光聚焦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这一话题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既有高中班主任、小学校长,也有幼儿园园长。他们均反对以“学业至上”作为一个孩子的评价指标。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是一个新问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金英华表示,北京市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在各个学校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师,然而调研显示,学校之间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在一些学校,心理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甚至达到1:1500,这样的师资配比很难对学生的心理给予针对性指导。

  金英华的学生参与了“模拟政协”的活动,他们调研的题目是如何针对中学生群体建设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学生调研了部分周边的学校。一些数据也成为金英华此次提交提案的基础素材。

  北京市政协委员杨立萍提到,2020年他们对北京市57所学校、160多名青少年展开心理健康调研,发现青春期孩子的焦虑、抑郁现象很严重,抑郁的比例超过3%、焦虑的比例超2%。

  北京市政协委员、黄城根小学校长麦峰在2020年的提案就关注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他建议,要给学生减压,做定期的“心理按摩”。麦峰今年再次关注这个问题,他观察到,由于疫情居家,孩子在和父母长期相处中可能会激发矛盾,又缺乏多元的疏解方式,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

  多名政协委员都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而“学业至上”的评价方式则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金英华说,父母不能过度关注成绩,忽略了情绪情感的表达,“学业至上”并非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学校的育人观念则注重“全面发展”。

  在她看来,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形成科学正面的教育方式。学校可以发挥作用,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让家庭形成相对宽松的氛围,给孩子发展个性的空间。

  杨立萍认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家长应该放下太多期待,不要被“名校情结”捆绑;社会舆论不应过度宣传“学霸”,而是可以多从德育和美育方面关注孩子。

  对于特殊群体的孩子,麦峰建议,入户实地家访,当发现学生家庭有重大变故、思想有重大变化、出现心理危机时要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金英华说,孩子的成长期中有很多急风暴雨的时刻。在教育环境上,她强调要有能够慧眼发现问题的人,能够有一定策略解决问题的人。其他非心理教师应该探索如何将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的意识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教育的多个触角融合在一起。

  2020年9月,金英华指导学生创办了班级公众号,记录下班级开展的自我反省、榜样评选、自创班歌等活动。她说,这些多元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而不是单纯把学习成绩天天挂在嘴边。

  金英华建议,解决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局限在学校,除了教育系统本身之外,需要社会、工信部等部门建立更大的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构建学生、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入学时就让专业人士能观察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把心理健康工作的关口前提到预防阶段。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幼儿园总园长朱敏也认为,预防比干预更重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已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由于社会对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认知不一,一些学生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产生病耻感,如何让学生接受问题并愿意求助?朱敏说,每个人都会遭遇心理或情绪上的问题,首先是自己能够接纳,同时,需要整个社会形成“情绪问题像一场心灵感冒”的正确氛围,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艺)

责任编辑:胡梦飞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