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五名农民工的就业之变

发稿时间:2020-09-25 03:33:00 来源: 工人日报

  五名农民工的就业之变

  阅读提示

  有人在东南沿海工厂打工,遭遇企业产品滞销;有人为了生计东奔西走,没有稳定收入;有人工资虽高,却远离家人无法照料……农民工外出务工遭遇的这些难处,在家乡提供的机会下迎刃而解。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解决启动资金和土地难题,在创业就业的不同阶段给予补贴,这些措施激发出农民工为家乡创造价值的内生动力。

  重庆城口县庙坝镇香溪村村民牟桃春,家里有两个老人,带着两个孩子读书。夫妻俩外出打工,为两个孩子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但是这几年打工不景气,去年牟桃春在福建电子厂做了3个多月,结果工厂因为产品滞销发不出工资。

  去年暑期,牟桃春回乡抢收庄稼,参与返乡创业园组织的就业招聘,成功地在创业园中的天宝药业找到一份药材研磨工作。目前,牟桃春平时在天宝药业赚钱,周末带孩子。

  这个重庆最偏远的区县,目前已经累计吸引20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带着项目、资金、技术返乡创业就业,成立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一定带动能力的市场主体50多家,带领全县1.6万余农户,通过基地种养殖业,招录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就业等渠道,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这些农民工是如何实现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创业就业的转变?近日,记者采访了几名农民工。

  返乡创业园筑巢引凤

  “感谢镇里创办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把我回乡挣钱的愿望实现了。”牟桃春高兴地对记者说。

  据庙坝镇返乡创业园工作人员介绍,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计划总投资300万元,自开园以来已投资80万元。租用场地面积6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60户企业入驻。现已入驻企业33户,可直接带动就业500人,入驻企业总投入达1500万元,注册资本总额达5568万元。

  创业园企业为返乡农民工带来了工作岗位,返乡农民工同样为创业园企业创造了价值。

  庙坝镇罗江村尖角梁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何泽有,过去为了生计到处打工,食品加工厂干过,钢铁冶炼厂干过,也到福建出海打渔。

  2018年,何泽有听说老家庙坝镇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毅然回乡加入创业大军,在政府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开办了尖角梁生猪养殖合作社,通过两年多的养殖技术升级,雇佣了3名返乡农民工和贫困户人员,合作社年出栏生猪300头,年产值70万元。

  朵朵香菇如花绽放

  “40岁以前在外面打工,干过很多活,后来我想,打工就算工资高一点也是帮别人赚钱。2010年,村里有村民开始种香菇,我发现村里土地平坦、水源充足、交通方便,而且全县菜市场的香菇都是靠外地运输,政府又大力支持,于是萌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胡传平说,种香菇虽然辛苦了一点,但赚的钱都是自己的,种得好的话比打工赚钱,且不用东奔西跑。

  “这里很适合种香菇,我租了近30亩地,现有香菇近5万棒,收入不错。”在城口县高观镇施礼村,惠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胡传平说起自己的香菇事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胡传平说,此前村里的一些家庭小规模生产香菇,但前景不怎么好,主要原因是经营相对分散,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集中销售模式,很难形成稳定的市场供应量;没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生产管理水平比较低,出菇率和香菇的质量都不高。

  去年2月,胡传平拿出在外打工的20多万元积蓄,在高观镇施礼村承包近30亩土地,聘来6名员工,建成生产香菇大棚12个。随即,挂牌成立城口县惠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我种的香菇,从来不施化肥,用有机肥料。”胡传平说,正是因为不用化肥、农药,所以香菇卖相好,营养价值高,吃着放心。去年,平均每个菌棒的产量是3斤鲜菇,5万个菌棒至少能出产15万斤。按照4元每斤的市场批发价格,毛收入近60万元,除去每个菌棒成本1.5元左右,全年纯收入可达50多万元。

  “政府帮我解决启动资金和土地,还主动联系镇属学校食堂等销路。”胡传平介绍,香菇基地的鲜菇产量较大,多数鲜菇是往县城蔬菜市场批发。由于鲜菇的保质期比较短,鲜菇的市场需求饱和时,他就购置烘焙设备、引进加工技术,对鲜菇进行加工烘焙,加工成干菇,装袋销往外地。

  谈到未来,胡传平表示,他一方面将扩大香菇的生产基地,一方面将建成香菇生态观光园,让游客亲临现场,体验种菇、采菇的乐趣。其次,通过基地的作用,全面带动乡亲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增加平菇、金针菇等珍稀菇种的生产,让更多的群众发财致富。

  归雁经济呈泉涌之势

  集“老、边、山、穷”于一体的城口县,75%左右的耕地为倾斜25度以上的坡地,且多为“巴掌田”“鸡窝地”,该县通过抓好回引、留住、发展、带动四个关键环节,巧用大巴山“山、水、谷、林”等乡村元素,大力发展归雁经济,产业发展已呈泉涌之势。

  “走南闯北在外打工多年,如今回家开办起了酿酒厂。”在城口县蓼子乡当阳村,听着王守毅娓娓叙述,他返乡创业不仅实现了农产品就地加工,还利用“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帮助本地贫困户发展中药材,收购玉米,形成了一条以酒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

  而在该县庙坝镇排山村150亩的双金山地鸡养殖基地,记者看到这里红冠黑羽的山地鸡数只一群,或在山林间跑动,或在路边、树上歇息。指着成群的山地鸡,基地经理、返乡创业的周其双说,正是靠着这些山地鸡,他才有了一份稳定发展的事业。

  如今,周其双的基地里每年可出栏1.2万只山地鸡,加上从附近农户收购来的,基地里每年可卖出3万只山地鸡。按照每只4斤、每斤25元计算,每只山地鸡至少可卖100元。“供不应求,不少都销往陕西、四川等地”,仅去年一年,他的纯收入就达到了18万元。

  “为鼓励农户扩大养殖规模,政府在养殖的不同阶段都给予了补贴。”城口县扶贫办副主任冉孟贵介绍,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农户修建鸡舍政府给予每平方米40元的补贴;每建一个育雏室补贴1000元;购买孵化机等设施再补贴50%。

  目前,排山村3963户农户中,有1462户养殖山地鸡,年均出栏达20万只,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李国

责任编辑:李华锡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