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教育

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 >> 正文

《唐诗三百首详注》专家研讨会召开 历久弥新塑经典 岁月从不败匠心

发稿时间:2020-09-22 10:21:00 来源: 新华网

  有一本诗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代代吟诵,有人说,这些诗句已经写进了中国人的基因,这本诗集就是《唐诗三百首》。理解经典,好的注解版本如渡海之舟筏,不可或缺。40年前,陶今雁先生集几十年所学、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心著就《唐诗三百首详注》,雅俗共赏、深入浅出。虽然,陶先生2003年离世,可他的《唐诗三百首详注》自1979年初版以来,四十余年间多次再版、重印,累计销量超百万册,荣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近期,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和知识出版社联袂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注》第八版面市,诸多读者争相购买,短短几日在当当网上留言评论数万条,面市不到一个月已销售一万多册。

  40年来,大浪淘沙,而这本书历久弥新、畅销不衰。其中奥妙值得探究。昨日,《唐诗三百首详注》专家研讨会在南昌举行。众多诗词专家、知名学者、资深出版人济济一堂,为诗而来,为诗人而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来。在这个丝丝凉意的初秋,与会专家学者怀揣着对陶先生敬慕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探讨、解码陶今雁先生和他的《唐诗三百首详注》不输于山河、不败于岁月的内因。

  对于《唐诗三百首详注》第八版的面市,江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张德意在研讨会上表示,时至当代,许许多多的饱学之士注解、详解、图解《唐诗三百首》,版本数以千计,印数数以千万计。在不胜枚举、目不暇接的诸多版本中,陶今雁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注》独树一帜、脱颖而出,以注释者特有的诗情、诗气、诗才、诗痴造就了一个新高峰。“《唐诗三百首详注》从1979年在江西人民出版社首版,历经多家出版社出版,重印、再版、新版,今年该书出版又回归到江西人民出版社。我们与知识出版社联合,将一本全新编排的精品新书《唐诗三百首详注》奉献给我们的读者,满足读者对阅读唐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化生活需要的新期待。”

  “《唐诗三百首详注》更新至第八版,每一版都有其特点,第八版更是体现了责任编辑的深厚功底和良苦用心。”知识出版社社长姜钦云说,作为一名出版人,希望《唐诗三百首详注》能够不断再版重印,用我们的专业,结合时代特点,更新其纸张、形式、装帧、设计等,让这本著作与时俱进、常出常新。姜钦云还透露,第八版推出不足一个月,销量已经破万本,马上将会重印。“在重印的版本中,我们希望能加上音频,让读者通过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就能听到每一首诗、每一个注解的音频。”(兰春 万雪)

  专家观点(以发言先后为序)

  江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魏祖钦:

  著作“四时常艳”成就“名山事业”

  “我第一次拜读《唐诗三百首详注》是在1990年,那时只觉得陶先生的注释很详细。原来不懂的诗,经过先生的语言点拨豁然开朗。”在魏祖钦看来,《唐诗三百首详注》之所以能在众多图书中脱颖而出、长盛不衰,离不开陶先生数十年对诗词研究的积累,更因为其注释简要生动、深入浅出,初学者也很容易读明白。

  魏祖钦说,随着自己对唐诗认识的加深,越来越觉得陶今雁先生在普及唐诗、指示门径方面功莫大焉。“我想,陶先生注释《唐诗三百首》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初学者读懂唐诗、喜欢唐诗。为此,陶先生将自己数十年读诗、学诗、作诗、教诗的积累,和对唐诗的理解与思考以明白平易的方式传达给读者。”所以,陶先生的注释,往往能够高屋建瓴地分析,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能指明关键。

  “因陶先生严谨的研究态度,让《唐诗三百首详注》在普及唐诗的同时,也具备了极强的学术性。”魏祖钦说,陶先生对此书底本的选择、篇目次序的安排、题目的厘定与考辨、每次重版的修改等,无不体现了一名学术研究者的审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虚自省的学者品格。

  陶先生曾为自己注释《唐诗三百首》一事作诗:“名山事业望何曾,学浅才疏岂自矜。详注唐诗三百首,只缘心在最底层。”谈及此诗,魏祖钦连说:“先生过谦了!他用研究的态度、一流学者的学养,做唐诗的普及推广工作,游刃有余。”在魏祖钦心里,《唐诗三百首详注》正如陶先生诗中的月季一般“四时常艳”,在四十年中显示出的经典魅力,已然成就了陶先生的名山事业。

  江西省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胡迎建

  详明恺切 精益求精 令人顿悟唐诗之妙

  作为诗词名家,《唐诗三百首》的注本,胡迎建看过不少。但平心而论,他还是最爱陶今雁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注》,“既通俗地注释诗的词句,又深层次解读作品的内涵,最便于读者研习,仿佛一位智者有条不紊为你讲解,那么诚恳亲切、慢条斯理,让你不知不觉间顿悟唐诗之妙。”且胡迎建收藏有多个版本的《唐诗三百首详注》,切身感到经过陶先生生前的多次修订,此书愈臻完善。

  在胡迎建看来,陶先生的深厚学养是《唐诗三百首详注》畅销不衰的重要成因。

  在注诗中,陶先生不仅会在一句中注两个词语甚至三四个词语,是为“详注”,还会疏通句意,再言其寓意,有时会加入自己的点评,再分析其章法布置。通篇注释下来,与其说是说明,不如说是一篇华美的赏析短文。

  在写诗中,即从陶先生的诗作中,也能看出他的深厚学养。陶先生曾出版过诗词集《雪鸿集》、《秋雁集》、《寒梅集》等,不仅感情充沛,且有深厚的旧体诗功力和高超的技巧。他关心时事,其作品意境开阔,既有唐韵,又有时代色彩。胡迎建评陶先生的七绝“有王维之疏朗、王昌龄之空灵、杜牧之清丽”;七律“学杜少陵,又似有李义山之慨”。

  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德保:

  宗杜诗学与《唐诗三百首详注》的成功密不可分

  “我是陶今雁先生的及门弟子,硕士论文就是在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王德保回忆道,在读研究生期间,陶先生为他们开了杜诗专题课,用的本子是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在此期间,我能感到先生最崇敬的诗人是杜甫,一生用功最深的是杜诗。”王德保认为,《唐诗三百首详注》杰出成就与陶先生宗杜诗学思想密不可分。

  “读书破万卷,熟精文选理”。王德保说,陶先生对杜诗研究造诣精深,对清代的几个杜诗注本至为熟悉,对其文学特点、典故出处和运用烂熟于心。基于对杜诗的深入研究,扩展至唐诗,陶先生十分熟悉历代典故和词语的出处。在《唐诗三百首详注》中,注释详尽明了准确,达到古典文献整理的最高水准,这显示出陶先生深厚的学养和读书破万卷的勤奋治学精神。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陶先生不仅是杰出的唐诗研究学者,还是优秀的旧体诗人。王德保还记得,在陶先生身边求学时,他常鼓励学生们多写旧体诗词,告诉自己从事古典诗词研究者,只有先学会创作诗词,才能体会古人写作之艰辛,才能体会诗词之妙处。

  “老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陶先生一生好学,直至晚年仍然孜孜矻矻,手不释卷,堪为后学楷模。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是陶先生治学的特点,这在《唐诗三百首详注》得到了体现,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疏解了其中寓意丰富且典故众多的名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唐诗三百首详注》风靡全国,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先生开始时每信必回,后来因为实在太多便选择性地回复。王德保曾帮陶先生取信,知道陶先生最看重的是那些指出问题提出商榷的信件,“先生胸襟开阔,尤其愿意就《详注》指出问题。”王德保说,这种谦逊态度和严谨学风是《唐诗三百首详注》高质量的保证,能够多次获得图书大奖,受到读者追捧,绝非偶然!

  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楹联馆第一馆长梅仕灿

  《唐诗三百首详注》是学诗的最佳读本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爱好文学近乎是一种时尚。”这也让当时就读于江西师大数学系的梅仕灿萌生了学诗诵诗的念头,不过当时主要以自由诗为主。《唐诗三百首详注》面市后,在同学的引荐下,梅仕灿第一次在师大东院的教师宿舍,拜访到陶今雁先生。“我记得陶先生一口乡音,十分可亲,讲起诗章精神益发矍铄,让我当即萌生了学习传统诗词的冲动。”此后,陶先生就如偶像般留在了梅仕灿心里,《唐诗三百首详注》也成为了他闲暇翻得最多的读本。

  后来,得缘与陶先生的更多交流机会,梅仕灿认真学起传统诗词来,而他学诗的主要读本,就是陶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注》。到该书第五版面市后,梅仕灿更是字斟句琢地把它从头到尾“啃”了一遍。由于《详注》中的说明、注释详略得当,他感到熟读后能够有效地提升读者对诗的综合修养,增强自己的创作能力,就好比学书法临习碑帖一样,能够去俗臻雅。

  每次与陶先生见面,梅仕灿或求教诗学知识,或询问诗教现状,或聆听吟诗心得等等,陶先生无不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譬如,陶先生曾教导他说,诗作成后暂不要急着拿出去,可以先放一放,过三五天后或有新的感悟;有的作品改完后,再放一阵子,可能会有新的认识。经过几番推敲后,诗作才会更完美。“陶先生就像我心中的诗词灯塔,他的《详注》也一直是我的诗学教材,引领我一步一步前行。”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詹艾斌:

  诵读《唐诗三百首详注》感受古人生命形态

  “江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成长,得益于像陶今雁先生这样优秀的前辈学者的持久努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詹艾斌说道。

  当谈及《唐诗三百首详注》畅销40年经久不衰时,詹艾斌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唐诗三百首详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的注释、说明等都包含着时代的印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华锡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加载更多新闻